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他一人面壁华山画十年
第20版:国家艺术杂志 2020-06-10
将华夏精神凝于笔端

他一人面壁华山画十年

天岸2015-2017

云镜2017

神屏2013

阳谷2014

◆龚心瀚

华山是中华民族的圣山。考古表明,古代华夏文明主要集中在以华山为中心方圆五百公里左右的范围内。据说中华之华、华夏之华,取自华山。华山屏立天地,是华夏之根,是华夏精神的象征。

近期,田学森在上海宝龙美术馆举办《田学森华山十年油画展》,不是一次寻常的画展,而是一次独具特色的画展。

田学森面壁华山十年,是有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充分准备的。

田学森早期学画,兼学中西。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专攻油画。2007年到2008年,他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独自一人驾车,沿我国国境线旅行写生。从东海之滨到北端的漠河,又从西端的新疆到南端的海南,行程43000多公里,历尽艰险,完成了面壁华山十年的大胆尝试,大获成功。

第一,用油画的技法表现华山,是一个突破。油画是舶来品,不同于水墨山水般的黄山,华山具有险峻的外形、强烈的线条感和简单纯粹的外表,这种特征采用油画的技法来表现似乎更为合适。但是画面的构造、线条的选择、虚实的布局和明暗的体现都是油画表现的方式,并不容易。田学森用油画为千古华山写照,表达对华山的感悟和敬意,难能可贵。

第二,十年画一山,十年画华山。从2010年起直到2020年十年间,田学森坚持以华山为油画创作主题,面壁华山,写生华山,创作华山,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绘画创作之路。十年如一日,田学森用油画现华山之形,传华山之魂,扬中华精神。他在山里的日子是孤寂艰苦的。不论寒冬还是酷暑,他都辗转在华山深处的山峰之巅或峡谷之中,连画具和巨幅画框都要自己徒步背上背下。冬天写生也不便戴手套,站在冰天雪地里连续画画八九个小时。夏天写生,好的取景点大多在山上的风口里,下雨时也没有遮风挡雨之处,受凉感冒坚持画画是常有的事。写生创作时不时要从画框后退审视画面,调节视线,做出对比,好几次退到了悬崖边,差点失足。他设法把绳子系在自己的腰上,另一头绑在树身上,以防万一。一日三餐经常吃饼干、面包、馒头和锅巴,晚上住在山谷道的老旧工房里、河畔的帐篷里,甚至山下的小车里。

第三,画面宏伟,气势磅礴。在华山十年间,田学森写生创作了六十多幅巨幅和大幅的华山油画,最大的有六米六长两米二高,历时两年完成。其他也大都在一米左右乘以两米左右。本次画展展出了其中的五十幅。一大片如屏风般拔起的峭壁,一览无余的突兀、亚白或灰黄的岩石山体,坚凝的巨石,巍然的巨峰,雄奇的峻岭,顶天立地,还有流水潺潺的山泉,无不放射出华山的阳刚、雄伟、险峻和包容之光。田学森本人也在画面上与华山融为一体,心与境合,相由境生,情溢画面。

第四,脚踏实地创作,一以贯之创新。田学森油画都是在景点现场一笔一笔完成的。无论画多大的作品,包括那幅六米多的巨作甚至更大的作品,他在写生中不打小稿,面对景点直接画上画面。出现问题就在画面上修改,也不惜时间反复修改。他认为直接画上画面,情感十分饱满,不会因脱离现场而有所折扣。美术界有些常用的省时省力的画法,比如借助现代科技投影或代笔,他都不屑去做。田学森喜欢与画框共同经历自然环境的时间和空间。他在画华山中,笔下形成了油画语言的中国风格。华山山体多为裸露,岩石肌理一目了然,同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皴法别无二致。他以线造型勾划轮廓,以笔勾写树干,借助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皴法,把复杂的景致概括在画面上,再敷以色块塑造山石的结构,又面对瞬息万变的光彩,抓住最动人的一刹那挥就明暗层次。这恰是中西画法融合的创新。田学森有时也会在写生中把场景重新组合,比如把别的山岭的山石、树木和河流搬到一个画面来,配合云彩和光彩的意境营造心中美好的风景。他早前的油画相对面面俱到,后来常常酝酿许久才动笔,有所舍弃,区分画面主次,形成节奏,在空间、塑造、笔触和虚实等方面营造意到笔不到的效果,画面趋向宁静、纯真和简洁。

第五,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田学森坚持从华山等大自然学习绘画,还坚持从以山水为主题的中西绘画中学习,博采众长、心领神会、融会贯通、开拓创新。比如他面壁华山之初,用虔诚的笔法和自然主义的风格表现华山。后来他开始梳理、简化华山的客观存在,画面有所变革,从相对忠于自然真实趋向与自然真实处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

田学森途经华山时为华山的人文历史和雄奇险峻所折服。田学森由此决定把华山作为自己油画创作的主题。生于1975年的田学森艺术硕果累累,他正当盛年,相信他在艺术创新之路坚持开拓创新,会攀上更高的艺术高峰。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