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信息,一条发送于2020年2月6日早晨6时16分的信息。信息中写道:李老师,今天要进去打仗了,突然紧张起来,万一我有什么,我女儿你帮我照顾,他爸爸忙,不怎么管她,她就做李老师女儿,我放心。”昨晚,在“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上海市慰问医务工作者主题活动中,看到这一幕,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李昕瞬间泪如雨下,记忆也被拉回到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奋战的日日夜夜。
不负使命 义无反顾
这条信息的发件人正是李昕,收件人是她女儿的班主任,短短50多字的信息承载着她当时的紧张、痛心、遗憾和内疚。紧接着,她又把两张银行卡的密码告诉了父亲,叮嘱一定留给孩子上学用——这是一位慈爱母亲在面对未知危险时的离别托付,也是一位人民医生不负使命的义无反顾。发完信息,李昕放下手机、擦干泪水,和“战友”们一起走进方舱医院的隔离病区。“特别真实!那会儿进舱前,其实大家心里都没底。”李昕感慨,“虽然每个人都有小家,都很不舍,但面对疫情,我们不能退缩。”
进舱前,李昕在防护服背后特意写上了“湖北媳妇”四个字,她想消除患者的紧张,更想温暖大家的心房。“刚刚到武汉的时候,我们要在10个多小时里不吃不喝、不上厕所,为的是能多开一次药、多救一个人、多查一次房。”李昕回忆。在隔离病房,每一句轻声的安慰、每一次温暖的握手,都是援鄂医疗队员们在用真情与病魔“抢人”。
在抗疫一线光荣入党
在李昕和战友们的共同努力下,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共救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1760人,最终达成了患者零召回、医护零感染、病人零死亡的三个“零”目标,也让方舱医院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之舱”。“方舱医院的建立,迅速扭转了一度被动的局面,从‘人等床’到‘床等人’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这就是‘中国速度’!而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和患者朝夕相处,我们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感叹。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重温医学生誓词环节,李昕庄严地举起右手,就像当年穿上白大褂走上工作岗位时那般,“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在武汉“疫”线,李昕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永远不会忘记,自己在方舱医院外的帐篷里面对党旗宣誓的情景。“我觉得责任更重了。”她告诉记者,“在工作生活中,我会更严格要求自己。”李昕说,会一直记得和“战友”们并肩奋战的日子,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光荣之家”争光
回到上海后,经过14天医学观察,李昕和“战友”们又马不停蹄投入了日常救治工作中。不过,紧张的工作也会被一些“突如其来”的感动所温暖——李昕曾经抢救过一位军人,他看到李昕支援武汉的事迹,特地跑来与她合影留念;有些老年病人指名道姓要挂李昕的门诊……“回归日常工作后,我发现病人们都对我们更加信任了,这也有利于我们解释病情、帮助治疗。”李昕表示。有了抗击新冠肺炎的经验,她在坚持医学救治的前提下,进一步开展心理诊疗工作,优化了工作模式,发挥心脏、心理“双心诊疗”的优势,力求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和患者满意度。
“看完演出,我又想到了去世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他们要是能看到我的表现,一定会为我骄傲的,是吗?”李昕噙着眼泪说。李昕的爷爷、奶奶和大伯都是医生。爷爷李公恕是眼科医生,也是武昌铁路医院(现武昌医院)的院长;奶奶胡佩兰是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一生最大的愿望是让穷人都看得起病。“我的外公和外婆都是‘老革命’,分别加入了八路军和新四军。我是他俩带大的,他们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候加入了共产党,给我树立了榜样。”
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