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丽萍
这个世界,蛮有意思的。同样是大国,有的不择手段打压别国企业,有的敞开大门欢迎别国企业投资兴业,而且还以立法保障,无论是国家大法,还是地方立法。上周,《上海市外商投资条例(草案)》开始征询公众意见。
上海,外商投资中国的重要目的地。加快推进上海开放型经济建设,外资有多重要?不妨看一组数据。截至今年4月底,上海累计引进外商实际投资超过2600亿美元,居全国前列;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35家,外资研发中心468家,是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数量最多的城市。在上海,5.9万家外商投资企业贡献了全市超过1/4的GDP、超过1/3的税收、2/3左右的外贸进出口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的就业人数,以及五成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可见,外资之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够重要。
2019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中国以国家立法的方式促进、保护外商投资,营造更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今年以来,受逆全球化和新冠疫情影响,世界贸易投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当此之际,持续增强外国投资者信心,推动上海开放型经济更高质量发展,制定一部符合上位法精神、适应上海对外开放实际的地方性法规,十分必要。
“开门立法”,在上海,已是惯例,不算新闻。更值得关注的是,地方立法如何加大对外商投资的保护和服务力度?
先看,如何保护?立法凸显的是两个字:平等。因此,明确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明确外资征收补偿标准;对外资自由进出、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秘密保护、参与政府采购、政策文件制定、地方标准制定、参与特许经营活动等,也都作出平等适用的具体规定。
再看,如何服务?立法草案给出了“四条路径”——明确市、区政府建立完善外商投资议事协调机制,协调解决外商投资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外商投资企业办理登记注册、项目核准备案等手续,提供便利化服务;健全重大外商投资项目服务制度;健全与外商投资企业的政企沟通机制。
这些保护和服务措施,是否到位,还需哪些改进,立法要听听公众,特别是企业的意见。这样的“开门立法”,让立法变成普法的过程,也再次印证了上海的城市品格。
相由心生,人如此,城市也如此。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成就了近悦远来的海派气象。一个事实是,上半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下降2.6%,降幅比一季度收窄4.1个百分点,二季度实现正增长。其间,疫情冲击中逆势增长的领域持续向好,外资长期看好我国和上海经济的信心没有变,上半年实到外资在去年同期增长13.9%的基础上增长了5.4%。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欢迎更多外商投资兴业,上海不仅以城市品格做信用担保,更以法治做制度保障——这,也正是外商投资地方立法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