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海拔4500米高原摧毁“敌”目标! “福音”还是“魔咒”:
第20版:军界瞭望 2020-08-17

“福音”还是“魔咒”:

美国为韩国火箭技术“松绑”

韩军发射的玄武-2A导弹使用固体燃料

“罗老号”航天火箭依赖俄罗斯发动机技术

文在寅鼓励本国技术人员攀登导弹技术新高峰

近来,一连串“利好消息”让韩国军工和航天领域一片欢呼。继7月23日韩国首颗军事通讯卫星“ANASIS-II”号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发射后,美韩又协商通过《美韩导弹指南》修订案,解除了韩国运载火箭使用大推力固体燃料的限制,变相为韩国发展中程弹道导弹(MRBM)大开“方便之门”。这是不是意味着东北亚又要出现一个“导弹强国”呢?

改变国家的是航天

韩国青瓦台国家安保室第二次长(副部长)金铉宗介绍,根据韩美在7月底达成的谅解,两国新修订的导弹指南有了些许变化,最重要的是今后韩国研制或拥有航天器时,可自由选用液体燃料、固体燃料、混合燃料等发射。旧版指南将韩国固体燃料火箭的推力指标限制在“100万磅·秒”,意味着至多能将半吨多有效载荷射出300公里,远低于国际上5000万至6000万磅·秒的推力水平,无论军用导弹还是民用航天火箭概莫能外。无计可施的韩国只得自行发展液体燃料火箭去发射卫星,而且一路磕磕绊绊。韩国总统文在寅从去年10月就指示国家安保室同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NSC)协商,经过9个月的谈判,“成功解除了对我国的大推力固体燃料技术开发的限制”。

韩国《亚洲经济》称,到2040年全球航天市场有望达1万亿美元,限制解除后,预计韩国民间会更积极参与。金铉宗表示,“在20世纪,造船、汽车产业改变了韩国。21世纪,改变韩国的是航天”。根据韩国科技部发布的“超小型卫星集群开发规划”,韩国计划在2027年前发射11颗100公斤以下的超小型卫星。韩国研发的“世界号”(KSLVII)运载火箭计划2021年发射,将1.5吨卫星送入600-700公里轨道,今后若换装固体燃料,不仅能发射更大的卫星,还大大提高快速发射能力,适应“时间窗口”。

醉翁之意不在酒

其实,韩国如此渴求修改指南,真正用心是在军事领域。固体燃料火箭属于“军民两用技术”,韩国完全可将其用于构建“杀伤链”,如果照计划到本世纪20年代下半叶用固体火箭发射多颗低轨侦察卫星,韩军的信息、监视和侦察能力有望实现飞跃式发展。韩国航空大学教授张泳根称,“在传统液体燃料基础上,再加上固体燃料火箭的研发,韩国能更活跃地开展运载火箭研发。……与液体燃料相比,固体燃料火箭比冲值相对较低,更适合发射高度约500-700公里的低轨卫星”。韩国军方曾制定“425计划”,由国防科学研究所(ADD)主导,到2022年共投入1.22万亿韩元,发射五颗侦察卫星,摆脱对美技术情报依赖。

李春根强调,航天火箭和弹道导弹技术基本相通,火箭固体燃料可照搬到导弹上。早在2017年9月,美韩就解除韩军导弹弹头重量限制达成协议后,韩军迅速掌握射程达500公里、弹头重量为2吨和射程800公里、弹头重量为1吨的导弹技术,“军方正持续研发弹头重量超过2吨的中程导弹(MRBM)”。韩国政府表示,美国政府对韩国今后开发射程达3000公里的中程导弹持“开放态度”。

“人亡政息”何时了

《时事周刊》指出,别看美国放松约束,但韩国火箭技术能力并不乐观。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官员黄镇永说:“汽车和船舶制造只要学习外国技术,就可以学到,但火箭技术是彻底封锁的,没有老师可教。”事实上,美国一向视运载火箭为潜在核运载手段,1987年牵头发起导弹技术控制机制(MTCR),韩国从西方国家拿不到值钱的东西。无奈之下,韩国邀请俄罗斯参与国产“罗老号”火箭研制,可火箭的“心脏”——一级液体燃料发动机被俄罗斯垄断,韩国专家无从插手,至今不明就里。李春根预计,仅靠韩国自主研发固体燃料,至少需要4-5年。

去年9月10日,韩国科技部宣布,原定于2020年12月发射的月球轨道船因技术问题推迟到2022年7月,为此政府还要追加167亿韩元的预算。军用卫星开发也因国内承包商LIGNEX1公司做不出合成孔径雷达,计划已经搁浅。韩国汉阳大学教授李泰植认为,除开外国封锁,“政权更迭才是韩国航天技术进步的最大障碍”。2007年1月,卢武铉政府发布“航天开发蓝图”,打算未来十年投入3.6万亿韩元用于航天开发,2020年用国产火箭发射一号月球轨道船,可继任者李明博执政后,将这些计划当成“前朝余孽”,打入冷宫。直到文在寅上台后,韩国才重拾旧计划。李泰植表示,“韩国自身突破关键技术无望,美国所谓‘松绑’却拒绝给予实际帮助,难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福音’。”

艾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