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余俊武在第九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上发言
余俊武(中)在指导演员
余俊武王晓燕夫妇
文/刁炳芳
人物名片
余俊武
澳大利亚华人文化艺术界联合会(澳华文联)主席
悉尼华星艺术团团长
澳大利亚新州“太平绅士”
余俊武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1980级表演班,为了心中的艺术梦想,于1987年奔赴澳大利亚求学。在澳大利亚30余年间,他坚持艺术梦想,辛勤耕耘,创作了一大批艺术作品。他在悉尼创建澳大利亚华人文化艺术界联合会(澳华文联),汇聚在澳华人华侨中的文化精英,致力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澳文化交流。多年来,余俊武和他的团队成功举办了数百项文化活动。鉴于他为中澳文化交流作出的杰出贡献,2005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授予他“太平绅士”称号;2006年,余俊武荣获“杰出澳大利亚人”最后提名奖、“南十字星”金奖、社区贡献“银质奖”等。
今年疫情以来,余俊武带领悉尼华星艺术团的艺术家,创作了《问候》《把爱传递》等优秀节目,为华人华侨和当地民众送去温暖和信心。
1
给合唱团当导演,开启异国艺术生涯
1980年,余俊武过五关斩六将,接到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就是在中戏这座象牙塔里,余俊武心中筑就一个梦想:到堪称世界级艺术殿堂的悉尼歌剧院去看一看,甚至有一天能登上它富丽堂皇的舞台。
1987年,余俊武来到悉尼。第三天,余俊武经朋友介绍,到悉尼当时唯一的华人艺术团体华声合唱团担任导演。余俊武有些犹豫——他实在不知道一个合唱团要导演做什么。
那是一个星期日,余俊武跟着团长来到位于北悉尼一个礼堂里的排练场,远远地,他就听到了那首耳熟能详、旋律优美的歌曲——《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刚步入礼堂,大家一拥而上将余俊武团团围住,你一言我一语,用各自的家乡话向他问好。余俊武霎时被来自同胞的温暖和热情深深打动,他决定留下来排练大合唱。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一看,就让我再也挪不开脚步了。”
余俊武首次导演的合唱演出很成功,余俊武在《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和《凤阳花鼓》两首歌中,都加入了男女双人舞。合唱团成员对余俊武的编排非常认可,余俊武对合唱团的支持也心怀感恩,他说:“因为有了他们,可以让我沉浸在故乡的音乐里;因为有了他们,可以让我在异国的土地上,用文化艺术重新树立起自我;因为有了他们,我才深深地感受到,多年以来海外华人华侨对中华文化的渴望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他决心利用自己的专长,肩负起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用艺术丰富海外华人华侨的文化生活。
2
在澳大利亚创造了很多“第一”
余俊武在澳大利亚创造了很多“第一”:第一台中文话剧,第一台“春晚”,第一所儿童艺术学校,第一次以新移民艺术家身份踏上悉尼歌剧院的舞台,第一次荣获艺术大奖,第一次和中国艺术家联合搭建起中澳文化交流的平台,第一个创立海外中华文化品牌。
1988年初,余俊武与友人江静枝等一批华人华侨,开始利用周末或下班后的时间,在停车场内排练曹禺的经典话剧《雷雨》。演员来自各行各业,都不是科班出身,他们却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排练中。8个月后,这部中文话剧首次登上悉尼的舞台。《雷雨》的成功,引起了侨界极大的关注,当地政府也给予了高度肯定,评价其“填补了澳洲华人话剧史的空白”。
1989年,余俊武导演的历史剧《吴王金戈越王剑》问世。之后,《游子情》《寸草心》,童话剧《马兰花》《长城谣》等一连串剧目,相继在澳大利亚大放光芒。
1990年,澳大利亚华人文化艺术界联合会(澳华文联)在悉尼成立,余俊武出任主席。主席不但不拿工资,而且费时费心费力,搞活动启动资金不足而自己往里搭钱也是常有的事儿。余俊武凭着一种担当与责任,将一批华人艺术家汇聚在一起,并逐步整合起分布于悉尼各区的民间艺术团体。余俊武频繁穿梭于华人艺术团体之间,帮助他们编排节目,培养艺术人才,全面提升华人社区的艺术水准。
在重现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余俊武也在不断探索本土化。他导演的现代话剧《寻梦》不仅轰动了华人社区,也得到了当地主流社区的认可,并两度获得联邦政府艺术基金奖。1993年,余俊武带领他的团队在悉尼歌剧院演出了大型春节晚会《中华魂》,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全台中国节目走上澳洲最高艺术殿堂。同年,余俊武作为首位获得澳大利亚多元文化艺术委员会艺术奖的华人导演,由政府提供经费进入悉尼国家话剧院深造。
1994年,余俊武又写下光辉的一笔:澳华文联首次和中国文化部门合作,邀请刘晓庆、周洁、马季、刘伟、朱明瑛等著名艺术家到悉尼举行了一场盛况空前的“新春联欢晚会”。这是澳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迎春晚会,不但得到了华人社区的热情支持,也获得了众多澳洲主流艺术团体的加盟,开创了中澳两地大型艺术演出合作交流的先河。
新春晚会的成功,更加激发了余俊武从事国际文化交流的热情。在其后的20多年中,澳华文联作为交流平台,在促成中国艺术家对澳访问事务上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2014年底,悉尼华星艺术团注册成立,余俊武任团长。发展到现在,华星艺术团旗下已拥有48个艺术团体和舞蹈学校。艺术团积极参与悉尼各市郡政府主办的艺术活动,推出了众多社会反响强烈的艺术作品,被誉为澳大利亚华人文化的“旗舰”。艺术团还探索出一套适合于海外群众文艺团体管理的机制,走出了一条公益文化发展之路,2018年被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授予文化公益双免机构。2019年,艺术团被第九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授予“华社之光”称号。
3
同班伉俪携手打拼,不忘初心回报祖国
中戏不仅是余俊武的象牙塔,也是他结缘另一半的伊甸园。
余俊武所在的班级,后来被人们誉为“中戏80明星班”,同班同学有姜文、丛珊、吕丽萍等,其中还有一位叫王晓燕的女同学,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吸引了余俊武的目光。
余俊武是团支部书记,王晓燕是副班长,他们经常在一起策划活动。渐渐地,他们成了恋人。1984年毕业后,余俊武留校任教,王晓燕则与姜文、丛珊一起分配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现中国国家话剧院)工作。同年,余俊武和王晓燕步入婚姻殿堂。
婚后,经过深思熟虑,余俊武与王晓燕决定去澳大利亚发展。1987年3月,余俊武怀揣200美元,来到了悉尼。几十天后,王晓燕也飞到丈夫身边。那天,两人沿着悉尼海湾,一路小跑来到了悉尼歌剧院。“当时的心情至今记忆犹新,”余俊武回忆道,“悉尼歌剧院是我们的追求和向往。而当我们真正面对它时,深深的惆怅和失落向我们袭来。”在国内,他们是上天的宠儿,年轻有为,前途无量。可如今,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曾经的成就和荣光都要舍弃,一切都要从头再来。那一刻,对故土、对艺术、对事业的眷恋之情,化成了一颗种子,深深地埋在了他的心里。
王晓燕是一位知书达理、秀外慧中的知性女子。她相信,凭着丈夫的聪明才智、满腔热忱与奉献精神,一定会在异国大放异彩。因而,丈夫无论做什么,她总是坚定地支持他。几年后,两个女儿相继降生,家里的担子更重了,王晓燕毅然把家里的大事小情扛在肩上,相夫教子,让余俊武安心地为热爱的事业奔忙。
在鲜花与掌声的背后,余俊武和王晓燕仍然要为生计拼搏。他们先后做过与自己本专业毫无关联的食品业、礼品业和房地产业。一路走来,虽然艰辛,但是夫妻俩凭着精明的商业头脑、吃苦耐劳的韧劲及诚实守信的精神,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30多年不忘初心,锲而不舍地在海外从事文化传承,是什么力量伴随着你一路前行?”面对这样的问题,余俊武说:“不管我们走到哪里,身上都流淌着炎黄子孙的血。当年祖国培养了我们,我们对国家没有任何回报就走出了国门,如今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就是我们对祖国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