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常青藤之铃”瞄准海底电缆 苏联试飞员与中国第一代歼击机
第21版:军界瞭望 2020-08-17

苏联试飞员与中国第一代歼击机

歼-5歼击机保卫祖国领空

阿诺欣驾驶米格飞机后留影

阿诺欣成就等身

苏联飞行员谢尔盖·阿诺欣在世时不写回忆录,也很少接受采访,看上去像个小人物,可在世界航空史,他却是鼎鼎大名的试飞员。他一生飞过200多种飞机,因事故跳伞百余次,有一次还被飞出的螺钉打瞎右眼,可即便如此,他仍继续试飞。不过,今天让我们关注他的原因,是乌克兰《航空时代》最新披露了阿诺欣帮助中国研制第一代喷气歼击机的故事。

第一次吃海参

1957年12月,年近50岁的阿诺欣应邀来到中国沈阳飞机制造厂。当时,沈飞正在苏联帮助下生产歼-5歼击机(当时称“56式”),这是中苏友谊的象征。不料,飞机交付部队后,飞行员反映驾驶时有高强度振荡问题,工厂与苏联专家组无法解决,于是经上级批准,让阿诺欣前来支援。

此时,中国刚经历过抗美援朝战争,国家还不富裕,连“天之骄子”的试飞员每天也只吃高粱米饭。相比之下,作为“老大哥”派来的援华专家,阿诺欣拿到的薪水很可观,但他古道衷肠,毫不吝惜为中国战友买吃买喝,差不多是个“月光族”。

中国人也不见外,偶尔也请他打牙祭,品尝当地美食。阿诺欣到晚年还记得,中国人会请他这个来自雪国的苏联人吃味道奇特的菜,特别是软不拉塌的海参!而这些东西,都是他平生头一次接触,放在苏联国内,打死他都不会碰!可什么叫“入乡随俗”,阿诺欣很快爱上这些异域珍馐,全然没有当初抵触心理。当然,他也毫无保留地将平生积累的飞行经验传授给中国战友。

中国来的感谢信

阿诺欣是1958年3月4日完成援华任务回国的,他特意给苏联试飞院同事布尔采夫带去了一幅中国丝绸画,直到今天,这件礼物仍然挂在他的家里。

布尔采夫回忆,阿诺欣曾向中国人教授改出飞行螺旋状态的本领,这只是他援华工作的一小部分,可其他的活动就不得而知了。1986年阿诺欣去世后,苏联同事曾向中国科学院和沈飞打听他在中国的工作情况,但长期杳无音信。所幸,俄罗斯格罗莫夫试飞院博物馆馆长玛丽娅·费奥多罗芙娜·列昂诺娃没有放弃,经过不懈努力后,她终于等来一封来自中国的信,这是原沈飞试飞员熊扬(音)的遗孀寄来的,让后人可以一窥阿诺欣在华工作的某些踪迹。

信中写道:“我们全家经常回想起阿诺欣同志,他在中国工作期间,对熊扬和中国航空工业帮助很多。当时,112厂(即沈飞)依照苏联米格-17F技术仿制歼-5,该机飞行时有明显振动现象,工厂不得不停产。熊扬等试飞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时阿诺欣来到厂里,他进行了试飞,之后工厂又恢复了生产。熊扬对阿诺欣的帮助充满了感激。后来,他们俩又一块到广东出差,阿诺欣在这里又试飞了几款飞机。熊扬1996年春天去世了。我们准备写本书,介绍他从事航空业的事情,里面当然会感谢阿诺欣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所做的一切……”

这封用娟秀的俄语写成的信里还附有三页纸的中文材料,标题是《振动事件》,反映的正是当年困扰中国空军的飞机振动问题。当时,试飞量产型歼-5的飞行员常常感到振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机翼、天线、空气压力受感器、仪表板、操纵杆和踏板在内的整体抖动;二种是飞行座椅在内的局部抖动。因此,飞机交付被暂停了,沈飞的中苏技术人员反复攻关,包括对飞机生产的全流程和部件组装实施彻底排查,在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结构组件间安装各种接头进行试验。但不同的飞行员在驾驶同一架飞机时,每个人感受到的振动特点和程度都不一样,让振动原因定位定性遇到很大困难。

歼-5重获新生

阿诺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雪中送炭来的。综合中苏两国档案记载,从1957年12月到1958年2月1日,阿诺欣在中国驾机试飞14架次,除最后一次开的是乌米格-15教练机外,其余均为歼-5。

1958年1月31日,阿诺欣向中方提交名为《飞机结构及其动力装置之振动与抖动》的文章,供中国战友参考。2月初,阿诺欣又提交自己的试飞结论意见,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沈阳飞机厂生产的56式飞机的评论》报告中写道:“我在112厂驾驶8架样机试飞了9个架次。我认为,它们符合稳定性、可操控性和发动机运转等方面的要求。我未发现危险的结构抖动现象。中国生产的56式飞机的可操控性能要优于米格-17F飞机……”也就是说,阿诺欣通过数次试飞证明,歼-5质量是过关的,没有振动等故障。

3月17日,中国空军副司令员王秉璋在沈阳开会,同意空军苏联顾问的意见,认为歼-5歼击机可以交付部队。3月20日,沈飞工厂以厂长牛荫冠的名义发布阿诺欣对歼-5振动问题的结论,并以他飞过的飞机作为“标准机”,达到这一标准即可出厂。于是,工厂积压的70多架飞机重新试飞,为了加快试飞进度,工厂还借用部队的飞行员和机场,很快让滞留在工厂的战机有了用武之地。

阿诺欣回国后,继续在试飞院工作,几年后的1964年2月25日因身体健康原因退休。此后,他进入苏联火箭技术先驱科罗廖夫领导的设计局,与年轻工程师一起从事太空飞行培训工作。若不是科罗廖夫突然去世,阿诺欣几乎肯定会试飞“联盟号”宇宙飞船。1986年4月15日,阿诺欣与世长辞,葬于莫斯科新圣女公墓。 常立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