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8日 星期日
学医比较苦,要有高“逆商” 一辈子为小儿“补心” 医师节,15名患者集体出院
第3版:第三个中国医师节特别报道 2020-08-19

一辈子为小儿“补心”

——记2020年中国“最美医生”丁文祥教授

九十二岁的丁文祥依然坚守一线

先天性心脏病长期以来都是危害中国儿童生命健康的主要“凶手”之一,尤其是5岁以下的儿童。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治尚未起步,一位叫丁文祥的医生,白手起家,艰苦攀登,他带领中国小儿心血管学科跻身国际先进,还自行设计了一整套小儿外科的手术器械,并创下国内小儿先心手术的诸多先例……如今,92岁高龄的他,依然身着白大褂坚守一线,默默耕耘。今天是中国医师节,丁文祥教授当选中国“最美医生”,为临床和医学教育奋斗一生的他,实至名归!

发明了多项“利器”

丁文祥出生在安徽宿县,受同伴及父亲影响,18岁时考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医科,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广慈医院(瑞金医院前身)跟随造诣深厚的外科学家傅培彬教授工作。上世纪60年代初,丁文祥将目光投向了小儿外科难度最大的分支——小儿心胸外科。在1963年3月转至新华医院任职后,他把全部的研究精力都集中在了小儿心胸外科的发展上。上世纪70年代,他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小儿心胸外科。当时,只有6位医生7张病床,每天仅能做一台手术。

由于设备供给远不能满足要求,丁文祥医生把眼光投向了与新华医院毗邻的上海电表厂,开始“医院工厂两头跑”——他和工厂里的工程师们一起画图纸、建模型、做实验、测性能……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国第一台小儿人工心肺机终于问世了。

与此同时,他设计并监制的小儿心脏手术专用器械等,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为我国开展婴幼儿心脏手术提供了基本的条件,被同行广泛应用,称其为“丁氏”器械。此后,丁医生团队还研制了各种氧合器,无数患儿因此获益。

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小儿人工心肺机等必要设备的辅助下,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丁文祥团队为1例18个月、体重10千克的幼儿,成功施行了深低温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获得成功,开创了国内婴幼儿深低温心内直视手术先河。

1980年后,小儿心胸外科又向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发起了进攻。出国学习世界一流的体外循环技术并引入中国后,他启动与复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肺科医院之间的三方合作,踏上了研制“人工肺”的征程。整整四年,无数次的失败又从头再来——国产膜肺终于问世。1985年,首例使用国产膜肺的深低温停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成功实施,为小儿心胸外科的学科发展又一次树立了里程碑。

为学科奋斗一生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开张22年,背后的故事鲜为人知。其实,上世纪80年代,中美双方曾想要合作筹办一所面向儿童的专科医院,但争议颇多。丁文祥不辞辛劳地奔波,终于盼来批复,而后又经历10年坎坷,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终于在1998年6月1日正式开张。而丁文祥又带着他的小儿心胸外科团队“搬”到浦东塘桥,开启了不断刷新历史的新征程。

如今,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成为世界最大的儿科先天性心脏病临床中心之一。心胸外科手术例数保持全球儿童专科医院之首,其中,小于1岁的婴幼儿和复杂性先心病的比例都超过55%,总体成功率为98%,居国内领先。

丁文祥的“得意门生”,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前任院长刘锦纷教授说,“40多年了,我从一名小医生也成了‘老专家’。如果没有丁老师等老一代的勤奋创业,心胸外科不可能走到今天这一步。”

首席记者 左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