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贴近生活,未来我们要打造海派生活空间,还要打造诗文化、茶文化、中医文化……把非遗的生活化做好,让它真正的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昨天上午,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高春明在全市非遗保护工作者座谈会上这样说。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十周年,此次座谈会在嘉定韩天衡美术馆召开。十年来,上海大力推进非遗保护和传承,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非遗文化,也让非遗项目更多地走进城市生活。
会上,国家级非遗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长宁沪剧团团长兼艺术总监陈甦萍以地道的吴侬软语,生动地介绍了以上海沪剧为例的本市戏剧界非遗保护成果。从2011年起,他们组建了沪剧流派青年创新团队,演出时老演员们甘愿跑龙套、当绿叶,一丝不苟地为青年演员配戏,压台助阵。此外,剧团还成立了陈甦萍沪剧传承基地,在上海艺术之乡——新泾镇的新光中学、北新泾小学、西延安教育集团设立了沪剧学员班,每年制定沪剧进校园培育计划,把沪剧教育作为学生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组建授课老师的团队,采用名家领衔、集中授课和小课指导相结合方式。几年来,艺术培育效果十分显著,剧团内几位年轻演员就是从这些苗子中引进的,今年,部分学生还参加剧团建党百年的重点剧目《风雨江城》的排练和演出。
高春明说,随着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应当加强品牌的意识。“比如前一阵我们做的‘非遗老味道’,已打造了海派的非遗文化,非遗旗袍、上海老味道、海派建筑、海派家具等等,接下来还会出海派园林、海派插花,甚至海派中医等等系列,把它做成品牌。”
市非遗保护协会名誉会长王玮表示,非遗保护工作要注重宣传推广、创新转换、传承培养和数字转化,保护成果让人民共享。
本报记者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