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中国人民的老战士、老朋友、老同志路易·艾黎(布面油画) 诗余断章 不该忘却的纪念 童年的回响 巡江:从杨思河到吴淞口 “长厅”尽头的《凯尔经》
第20版:夜光杯 2021-12-16

童年的回响

冯与蓝

2013年10月,我接到《少年文艺》编辑老师的电话,得知我的短篇小说《一条杠也是杠》获得当年“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优秀作品奖,11月中旬要去参加颁奖典礼。这个消息让我有些恍惚,倒不是被喜悦冲昏了头脑——突如其来的好消息固然让人“发飘”,然而最关键的是,就在那个瞬间,我发现自己与“陈伯吹”这个名字真的产生了关联。对我的个人成长经历而言,这一次与陈老的“再度邂逅”不仅奇妙,而且意义非凡。

为什么说是“再度邂逅”呢?得从我小学五年级的一次全校典礼说起。那时我就读于宝山区罗阳小学,学校位于宝山区罗店镇,始建于1905年,培养了不少了不起的前辈人物。有一天,老师郑重其事地告诉我们,陈伯吹爷爷要回母校看看了。我们都兴奋起来,大家都知道,陈伯吹是很有名的大作家,他是罗阳小学走出去的,是我们的校友!那时,我对于“作家”这个称谓的认知,仅限于印在书刊封面或是内页作品前头的方块名字。我觉得他们那么遥远,那么神圣。舅舅书橱里的那些外国小说封面上的长长的名字尤其陌生,国产原创儿童小说的作者们稍稍亲切一些,然而对于彼时仍然坐在写字台前咬着铅笔头构思小作文的我来说,依然遥不可及。如此说来,陈伯吹老先生将是我生命中第一位“近距离”看见的大作家,这么一想,我当然要激动万分了。

1989年5月的一天,老先生真的来到罗阳小学,他是回母校赠书的。学校在操场上举行了盛大的赠书仪式。那时那刻,作为操场上一千多名小学生中的一员,我踮着脚尖,拼命仰起脖子,也只能看到领操台上一位老人模糊的身影。我有些沮丧,甚至羡慕起了领操台下的鼓号队员们。典礼结束,我们整队回教室,听说陈老先生并没有马上离开。心里一个声音说:“赶快去找他!”但又迅速打消了念头。就算见到老先生,我该说什么呢?“陈爷爷,您好呀!我是一个小学生,我最喜欢写作文!”啊,那也未免太好笑了吧——在那时孩子气的心思里,我以为见大作家总得有点儿拿得出手的才艺才行……比方说至少得像领操台下的鼓号队员吧!

那时候,“成为作家”这件事,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奢望。只是很多次,在翻看喜欢的书籍,或是摘抄偶遇的妙语佳句时,想到曾经站在操场人群中踮着脚,用好奇又急切的目光寻找大作家、又失落不已的自己,会忍不住遐想:如果有一天我能发表作品,是不是就离作家近一些了呢?

现在想来,孩童时代心底里种下的种子,热烈的,期待的,向往文学的,带有遗憾色彩的……它们统统成了向上生长的内在力量。我在不知不觉中被它们牵动,向着儿童文学创作的方向缓慢而坚定地行走。如果说童年“遇见”陈伯吹老先生是一种可爱的巧合,那么成年以后,有幸荣获第25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优秀作品奖,这对于30岁之后方才“转轨”开启儿童文学创作的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这是我与陈老的“再度邂逅”,我是多么幸运啊!也许命运就是这样,看似浑然不觉,实则早已埋下伏笔,一切源自童年的回响。

延续爷爷一生追求的理想。明日请看本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