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殿忠
我与新民晚报结缘是她复刊之时,如今已经40个春秋。
记得当年不知从什么报刊上看到新民晚报复刊的消息,马上去邮局订阅,而错过订期的1982年上半年的6个月是从报社邮购的合订本。自此我就一直订阅着新民晚报,退休后也从未间断。为什么经过40年的淘沙、选择依然痴心不改地订着新民晚报?内中的感情我也说不明白。但这40年里,跟着新民晚报走遍了千里之外的上海的大街小巷,熟知从未见面的上海百姓的生活,感受大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
最初我工作在辽西的一个小县城,订阅的新民晚报并不能在出版当日收到,但每天收到后依然一版一版地看,然后按日期收好留存,准备最后剪裁。我剪裁的标准是“物尽其用”,报纸“尸骨不存”。对我来说,绝大部分内容都是有用的,一些零小的新闻也成了粘贴“历史上的今天”小资料的素材。整版的专栏按时间整版装订成册,其他的视情况而定。而“夜光杯”的文章都剪到最细的程度,专栏作品根据情况最后粘成一册或数册“作品集”。有的作者作品比较多,又没有专栏,就按姓氏为序,每人一个文件夹,从A到Z分别排放好,随时添加,够一册就粘贴装订成“书”。有的专栏开设时间不是一般地长,十几年才告一段落,我不免在“前记”感慨:“时间跨度真长,犹如打了一场抗日战争!”有时怕已经成“书”又有“续篇”,最后一册还预留几页空白的纸。每册作品集不但有前记,还有目录、作者简介。“夜光杯”中的作品我一年集中剪裁一次,因大多不是专栏,为能比较准确地将同类作品汇成一册,这些文章不知过了几遍手。就连写平民百姓的文章也汇入当年的“新民人物”。作者的队伍是在不断“壮大”的,发现某一作者的文章多起来,有成“书”的苗头,我便开始留意收集、建档。封面也不断完善,由最开始的图不对文并且单一黑色,到现在图文相映并且变成彩色。
新民晚报的许多内容,版面正反的文章都想留存、剪裁、粘贴,无奈只好复印,所花的费用等于订了两份报纸还多,但为了所爱,甘愿破费。有时候报纸丢失没法复印,只好求发刊部补寄,没少给他们添麻烦。后来网络上有了数字报,可以直接复印,省了不少事。
有时也有些遗憾,比如“陈村照相馆”专栏,听说有三十余年近40万张照片,十分期待。果然在热盼中开张的“照相馆”令人喜爱,看来将来能在我手中“出品”一本或几本画传!但后来“照相馆”似乎“休息”了。不过我不死心,也终于如愿等到了“照相馆”重新开张(编者按:“陈村照相馆”上周有新作见报)。
我几次调动工作并外出学习3年,最后调到辽汀油田下属一所小镇上的子弟学校,新民晚报一直跟随着我。2000年我买断工龄以后,义务在学校图书馆帮忙整理管理图书,我把自己几十年来陆续粘贴的那些“书”放在图书馆供师生阅览。今年学校撤销,校长把我装订和粘贴了一千多册的“书”要去,带到他任职的新学校,让这些“书”继续发挥作用。
我今年73岁了,虽然每天在网上可以阅读新民晚报,但还是喜欢纸质的报纸在手,因此继续订着贵报,并且还是留存、复印、剪贴,将对贵报的爱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