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世荪
读小学时,最容易让人破防的无外乎在学校被老师罚“立壁角”或“关夜学”。“立壁角”就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罚站教室一隅面壁思过;而“关夜学”则是指放学后被暂短地留在学校,接受额外的教训、补做作业或独自反省。如果说“立壁角”崩溃的是小学生在班里同学间的人设,那么“关夜学”则会把这种影响的范围扩大到家里、甚至邻里之间。“隔壁小人今朝拨老师关夜学”曾经是弄堂里一件很坍台的事情。
事实上,短暂留校一般是不会延迟到和“夜”有涉的晚上的,不让你及时回家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处罚。上海人所说的“关夜学”是源自对古代学规比较夸张的讹传。
隋唐创立科举制度后,强化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学生放假作了具体规定。譬如每年五月的“田假”,就是农忙假;每年九月的“授衣假”,那是为了便于学生回家备置冬衣。此外,还有十天一次的“旬假”等。到了宋代,官家更加重视读书,制定了严格的学规,其中对违规者的一项处罚措施就是取消假期。这真的是深谙假期对学生重要程度的学校管理者贯通古今的共同认知!这项处罚当时就叫做“关暇”。宋代周密撰写的《癸辛杂识》中专列“学规”一节,云:“学规五等,轻者关暇几月,不许出入,此前廊所判也;重则前廊关暇,监中所行也。”“前廊”“监中”都是执掌学规的学官。
“暇”是空闲的意思,古代也通放假的“假”,“关暇”就是不让你有读书以外的悠闲时光、不再让你享受规定的休假;这和后来放学后不让你和其他同学一样即刻自由放飞,异曲同工,只是程度上不甚相同。
在历史长河的冲刷、磨砺、积淀下,取消假期的“关暇”逐渐演变为今天上海人所说的“关夜学”。其间,“暇(xia)”和“夜(ya)”的读音在古代是可以相通的。东汉《老子想尔注》里的“邪(xia)”都写作“耶(ya)”;明代《发愿文》里则将“邪(xia)”写作“雅(ya)”;黄征《敦煌俗字典》注曰:“‘雅’为‘邪’之借字”;白居易《长恨歌》里有“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王力注曰:“暇、夜押韵”。上海话里的程度副词“邪气(非常、很)”可以写作“野气”也是出于同样原因。而“关夜学”中的“学”则是衍生出的词缀,也有写作“关夜屋”的。
还是那句话,探寻源来并非为了改变现状;“关暇”既已变身“关夜学”,不妨顺其自然地让它关下去。偶尔揭开上海话中被尘封久远的历史故事,博同好者一乐,才是笔者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