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传忠
吃里扒外
“吃里扒外”,“扒外”也可写成“爬外”,原意是指受这一方好处,却暗为另一方效劳。想不到近日在食堂、饭店的餐桌上,竟不止一次地又听到了它。当然,解释是另有一番意思了。
为了卫生起见,聚餐时使用公筷,如今是越来越广泛地被提倡了。但具体落实到每张餐桌,做法也各有不同。有每上一个菜就附一双公筷,让你专筷专用的。好处是不易相互混搛,但人多手杂,比较紊乱。有在每人座前提供两双筷子的。用时,一双专司对外,把公盆里的菜肴搛到自己面前的碗碟里,称为公筷;另一双则专门对内,只把面前的美味送到嘴里,这叫私筷。为醒目起见,有的还有意把两双筷子区分开来,不同长短,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竹、木、塑料、金属),以避免混淆,但通常还总是有人弄错,吃着吃着,不是把私筷伸到菜盘里,就是把公筷塞进嘴巴,毕竟还不太习惯嘛。
于是有人想到了这个成语,把它作了一番新的解释:私筷是专司“吃里”的,只负责把眼门前自家里的食品送进口,不许外出;而公筷则只能“扒外”,把桌上的各色菜肴“扒”过来,放置在小搁碟盘上,到此,任务就已完成,不准塞进嘴里去。如此“里外”分明,牢牢记住,就不易搞错了。有的店家还专门订做了搁置筷子的小瓷架,当中设一小柱,隔开里外,使用起来就更醒目和方便了。
这也可以称作成语“新解”吧,一笑。
左顾右盼
“左顾右盼”,字面意思很明白,朝左右两旁周边四面瞧瞧看看,虽然有时会包含些得意或犹豫的神态,但指的总是仔细观察。但我现在把它用在一个特定环境里,它可能就会起到些新的作用了,那就是在上海过马路。
如今,“过马路要走横道线”已被人们普遍遵守。但有的小马路上没有横道线,而社区里小道的穿越,有时也不见得比马路安全,这就会给一些老人、孩童、残疾人带来麻烦甚至危险。有时看到他们穿越道路时举步维艰的样子,真替他们捏把汗。其实,只要把“左顾右盼”这个成语跟我们的交通规则联系起来,是完全有把握镇定自如的。在上海,一切车辆都要靠右走,哪怕是自行车,靠左骑也是犯规的。明白了这一点,行人在过马路时,在到达路中间的前半段,右边是不可能来车的。只要注意左边,专心“左顾”,就不会遭遇到车辆的碰撞。而从路中间向路对面走去的后半段,情况就正相反了。车辆不会从左边来,只要关注右边,专心“右盼”,就能安全穿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