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地狱火”导弹剖面图
美军战机准备挂载精确制导炸弹
进入2024年,美国除了继续军援乌克兰、以色列,又对也门胡塞武装、伊拉克民兵开火,其弹药消耗巨大。美国军方不断放出“弹药库即将搬空”的声音,那么真实情况怎样呢?
习惯性问题
打赢1991年海湾战争后,美军形成“以大打小,以强凌弱”的作战风格,认为对付弱国只需一场闪电战,花费不大,低成本的常规弹药更是很少提前采购储备。因消耗品性质及炸药、电子零件等长期存放易失效等原因,美军平时不愿多买多备弹药,导致国内弹药工业在作战需求与工业基础双重影响下不断退化。过去30年,美国以经济性为原则,推动弹药企业“极端整合”,像导弹供应商从13家减至3家,固体火箭发动机制造商从6家减为2家,原材料供应商从约5000家减至约1000家,雷锡恩和洛·马两家公司就瓜分了美军弹药订货的97%,用前美国国防部长盖茨的话说,“高度垄断”意味着“高度风险”。
2001—2015年,美军射程100公里以下弹药采购量占比超过96%,射程700公里以上的弹药仅占1.7%。2018年后,美军着眼打赢大规模高端战争,加大智能弹药研发与采购投入,至2024财年达到306亿美元,近10年来增长3.4倍,年均采购量维持在1000枚到2000枚,主要是昂贵而精密的JASSM空地导弹、GMLRS火箭弹、神剑制导炮弹等,155毫米炮弹一类的常规弹药买的不多,进一步导致相关产能萎缩。
2022年美国以军援方式介入俄乌冲突后,感到现有弹药库存难以应对持久作战。开战才半年,乌克兰日均消耗155毫米炮弹8000发,美国拉上北约20余个盟国援助,仍然力不从心;美国援乌的轻标枪反坦克导弹超过8500枚,以现有产能计算,需7年才能造出来。2023年10月巴以加沙冲突发生后,美国又紧急向以色列供应炮弹和航空炸弹,进一步降低了本国弹药库存。英国简氏信息集团(IHS)称,美国主要弹药型号从下达订单到第一批产品交付的空档周期,长达18到28个月,无法快速交付。
笼络中小企业
受俄乌冲突刺激,美国再度重视弹药库存及产能的监控,以维护军事霸主地位。美国《202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要求新增“持久战场景需求”,即将每个作战计划按两倍持续时间来计算耗弹量。美国国防部已决定2024财年投资3000万美元扩建弹药厂,并采购最大数量弹药。嗅觉灵敏的美国思想库也“跟风”搞起仿真模拟,为军方扩大弹药储备找“理由”。不久前,一家思想库发布名为《下一场战争的第一次战役》报告,假想美国与非特定“军事强国”的冲突,提出美军武器库里最缺的是反舰武器,需加大投入。
2023年3月,美国国防部宣布扩大本土高超音速导弹生产设施。2024财年,美国军费中有2.69亿美元和0.77亿美元投入扩大标准SM-6舰空导弹和JASSM空地导弹的产能,其中至2028财年将标准SM-6产量从每年125枚增至300枚。
为了防止国内军工寡头进一步垄断供货,美国政府开始鼓励采购民用“现货产品”和先进技术,吸引掌握创新技术的中小企业进入军工领域。五角大楼还设立“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和“快速创新基金”,作为获取民用技术的重要渠道。此外,美国广泛吸纳国外性价比高的资源进入本国军品市场,提升供应商国际化格局。
难以快速恢复
尽管美国试图恢复弹药储备,但仍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传统弹药产能不易提升。2023年9月,美国计划将155毫米炮弹月产量从之前的1.6万发提升至10万发,但现实是只达到3.5万发。
究其原因,首先是美国化工、冶金、金属加工企业多年荒废,设备老化,技术工人缺乏,很难按照军方要求迅速增产;其次是美国军费很大一部分用于购买援外所需的各种炮弹、反坦克导弹、火箭弹和地空导弹等,挤占美军青睐的高技术反舰导弹;第三是其他军工强国也积极吸取俄乌战争经验教训,采取优化军队、武器和弹药结构,增加弹药储备和优化弹药供应链等多重举措,令美国军方产生焦虑情绪。
朱京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