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展种业,有受限的地方。相比其他省市,上海的耕地面积着实有限,光热条件也不算优渥。
但上海发展种业,更有鲜明优势。背靠超大城市的上海乡村,有尖端的科技力量,有广大的消费市场,大有可为。
今年是我国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第4年。市农业农村委种业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上海在健全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提升种源创新策源能力等方面,已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目前,上海拥有20多个国家级或部市级种业研发平台;有持证种业企业150多家,其中不乏国家“强优势、补短板、破难题”种业企业阵型,“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等。浦东现代种业示范区建设正持续推进,将打造现代种业“张江种谷”,建设万亩现代种业示范基地等。
总体来看,上海种业基础研究和优质特色种源创新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不过,实事求是地说,种业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在采访中,记者同样听到不少难题与瓶颈。
例如,许多农业工作者都提到了“3个农民200岁”的缺人之痛。一些种业企业既需要高端科研的研发人员,又需要田间管理的技术人员,只能通过定向培养、成立职业发展教育基金等方式“止渴”。大家呼吁,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出台政策,多引导、多扶持、多关心,让更多复合型人才在农业领域发挥所长;另一方面,如何进一步强化科技与设施装备水平、提升产业能级,也应成为考量重点。
有一些问题还需要协调破解。例如,如何打造现代种业创新链、搭建科创和产业平台,乃至在国际环境中提升话语权,更待进一步探索。
归根结底,现代农业发展与种业振兴,需要更加丰沃的土壤,也需要更多“种子”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