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5日 星期六
粉色滤镜下的“大四女生生娃”
第77版:专栏/假装专家 2023-05-29

粉色滤镜下的“大四女生生娃”

沈彬

沈彬

专栏作家

Columnist

假装专家,低空观察

女大学生在校生子,大概是一连串幸运巧合的结果,其中有一个环节掉链子,就是一场人生的磨难。

我承认,一开头被视频新闻给误导了,以为“贵州大四女生生子”是说女生在宿舍里坐的月子。

但要承认流量时代的短视频新闻(姑且叫做“新闻”)的确对这件事安上了浓厚的粉色滤镜:“大四”“带娃”“班级第一”“奖学金拿到手软”等一系列的正面标签,都被加在小黎这个23岁就生子的女大学生身上。特别是媒体用了她在社交平台发的在寝室上铺给孩子喂奶的视频,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她是在寝室里坐的月子。

女生后来也做出澄清,那天只是带孩子到寝室里玩,平常孩子是由奶奶在遵义带着的,自己有空了会回去看望或者带着全家出去旅行。女生还特别强调,“不建议盲目效仿”。

细究事件的细节,小黎还是很挺幸运的:老公靠谱,家境还算殷实,怀孕时没有明显的妊娠反应,没有影响到学习;女生就读的是一所民办院校的专升本阶段,没有激烈的学业竞争;宝宝也是“神仙宝宝”,不闹不生病;老人家承担起带孩子的责任。

可以说,女大学生在校生子,大概是一连串幸运巧合的结果,其中有一个环节掉链子,就是一场人生的磨难,足以把人打进深渊。

实事求是地说,女大学生在校生子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远不是滤镜下呈现的那么轻松。而媒体却参与完善了这个童话。比如,把小黎取得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励志奖学金”夸张地说成了“奖学金拿到手软”;把民办院校学生说成了“女学霸”;把生产、哺乳的过程,压缩成了没有影响学习,似乎生个孩子像得了一次感冒那么简单,一点不影响学习,一点不影响人生前途。

已婚已育的小黎的职业前景,也远不是跟评随喜赞颂得那么轻佻:“太好了,按下人生加速键”“有哪个单位会拒绝一个已婚已育的本科毕业生?”后一句被多家媒体写入了报道里,但都忽略这一句话后面的跟评:“宝妈找工作一样不容易的。”

小黎的幸福在于她是幸运的,而不是我们的生育制度妥善地解决了大学生生育的后顾之忧。大学生的医疗保险有没有覆盖到生育部分,大学生也没有职工医保账户,如果出现了生产困难,产生大额医疗费用,由谁承担?在职女员工生产,能享受国家规定的产假、育儿假,以及相关哺乳期的劳动保护,而女大学生生育意味着生产期间没有任何收入和补助,全要自行负担。对于那些家庭并不富裕的大学生,医疗费用、休学期间的生活负担,以及婴儿期间医疗费,就可能是无法承受的重负,乃至有阶层滑落的风险。

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写的畅销书《无声告白》里,主线故事是女儿努力摆脱妈妈的教育枷索,而妈妈之所以病态地逼着女儿当医生,是因为自己当年意外怀孕,才中断了在医学院的学习,毁了自己的医生梦,于是妈妈的当年反抗却又成了自己女儿的枷锁。

2005年教育部发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之前,高校是限制在校大学生结婚的,甚至女生意外怀孕是要被开除的。

与其自戴粉色滤镜,放大一个“大四无痛生娃的人生赢家”童话,不如设身处地地为女大学生生娃想想,可能有哪些风险,需要哪些帮助。

女大学生生娃不该是一个粉色童话,因为当下制度没有足够的支持。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