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一条永不过时的真理,尤其对正在经历疫情考验的国人来说更是如此。4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考察调研时对孩子们说:“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样一句振聋发聩的话语,又一次在体育人的朋友圈中刷屏。这背后,既是全民健身的意义所在,也再一次印证并强调了一句话——体育是最好的教育。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李一平
新语境下的“野蛮其体魄”
103年前的4月,年仅24岁的青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著名的《体育之研究》。文中写道:“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
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个道理不仅没有过时,甚至更为凸显。无论是面对彼时的民族兴亡,还是应对今日的国际竞争,中国人首先要做的,都应该是让身体强健起来。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十个字也被刻在北京体育大学刚进校门不远的石碑上。但如何野蛮体魄,再文明精神,新时代下这句话也许有着不同的意义。
“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说,习总书记指出野蛮其体魄的意义在于青少年好好地锻炼身体,我们有了目标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科学、有效地运动锻炼。”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院长高炳宏表示,应对当代的社会生活,青少年不仅要具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和社会道德,强健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提升生活幸福指数更加重要的一个方面。
“对于一些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我们要提倡要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学会几项体育技能,其实更深层次的背后是帮助他们为成年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高炳宏举了一个例子,据研究表明骨质疏松在国内青年群体中的发生比例已经达到了接近8%,40~49岁人群低骨量率更是达到了32.9%。而另一项本不应常见于青少年群体的病症——脊柱侧弯,目前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发病率也达到了5%至10%。
老年疾病少年化的背后,反映出了当下青少年阶段没有养成锻炼习惯所导致的后续影响。除了简单的跑、跳、踢等运动动作外,高炳宏建议青少年应当通过学习更多的体育技能,加强旋转、投掷等更多的协调性动作,帮助青少年从运动中形成正确的体态、良好的生活方式。这同样是“野蛮其体魄”在新时代背景下新的使命所在。
提高青少年体质体育教育刻不容缓
2019年4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即一半以上儿童青少年近视,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发病形势严峻。其中6岁儿童、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近视率分别为14.5%、36.0%、71.6%、81.0%,15个省份近视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省份近视率超过50%。
另一项数据则能更加直观的展现出目前青少年体质情况的刻不容缓。2019年第12期《柳叶刀·儿童与青少年健康》发表的最新研究回顾了1980年代以来的六次全国调查的数据,大致勾勒出了中国儿童和青少年身体素质是如何下降的。研究中指出,国内青少年体质近三十年呈下降趋势。其间,从1985年到1995年,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早先由营养不良影响的身体素质偏低的情况有所好转,但到了1995年,超重和肥胖的情况快速上升,成为造成整体身体素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整体上男孩身体素质比女孩下降得更明显的情况下,肥胖的男孩身体素质下降得尤为明显。
上海市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校长、上海市学校体育评估中心主任赵荣善介绍,在上海几年前做的一次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抽测中,60名高一男生有一多半连一个引体向上都做不了。按照完成七个引体向上及格的标准,该项测试,大约三分之二的学生不及格,在三分之一能及格的学生中,绝大多数也只是能勉强做到七个引体向上。在全部60名学生中,能做到10个以上引体向上的学生仅有两三人。
“目前我们的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特点,那就是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作为一名高校教育者,赵荣善认为,学生只会读书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当下的社会生活需求,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应当以体育为核心素养。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青少年能养成不服输、百折不挠的体育精神,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而这些都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素养。
蔡元培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马约翰说,体育是教育中唯一比较全面、完整的系统,它发展身体效能,与精神品质并重。体育教育,挽救的不仅是刻不容缓的青少年体质健康,同样会为青少年带来无穷的宝藏。
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说,习总书记指出野蛮其体魄的意义在于青少年好好地锻炼身体,我们有了目标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科学、有效地运动锻炼。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院长高炳宏
体教携手养成青少年锻炼习惯
目前,上海市正在推动“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和大学个性化”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通过校园体育改革推动青少年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进一步改善青少年体质情况改善。
2017年3月,上海市成立了上海市学校体育评估中心,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贯彻“体教结合”发展方针的又一有力举措落地。按照预定计划,上海市学校体育评估中心将根据上海市教委的相关要求对“十三五”期间上海市学校体育工作进行评估,发挥学校体育评估的作用,推动上海市学校体育的发展,为下一阶段学校体育的深化改革提供基础。
2019年,上海市学校体育评估中心对全市16个区的38所高中试点学校、48所小学和初中试点学校、82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开展了评估。评估报告表明,通过上海教育委员会推进的每周小学“4+2“、初中”4+1“体育课时以及阳光体育一小时的体育课改落地,目前38所试点学校的学生体质测试数据平均优良率为42.21%,平均不及格率为3.29%,小学、初中的体育课时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呈现出总体向好的趋势,营造学生向学会、勤练、常赛的氛围发展。
除了校园体育在体育课程改革上作出的努力外,上海市体育局近年来同样在竞赛、活动、培训上引导青少年从小接触体育运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在校园体育难以顾及的寒暑假时期,上海市体育局结合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要求,推出全国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上海站)暨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每年吸引全市超过六万人次青少年,促进了更广泛的青少年体育参与,为全市青少年掌握二三项体育技能,养成终身锻炼习惯搭建了良好平台。
竞赛永远是体育最好的杠杆,目前上海市正在围绕青少年打造品牌赛事活动。“面向初学者,我们推出了上海市幼儿体育联赛,针对有一定基础的青少年体育爱好者,我们创立了上海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而最终有希望在体育运动领域更进一步的青少年,则可以参加我们的上海市青少年体育精英系列赛。”上海市青少年训练管理中心副主任周战伟介绍,上海接下来将打造普及、提高、成材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每个层次的青少年都能享受体育竞赛的乐趣。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一个肌体强大的民族,而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中国强。上海以体教两家携手之力,共促体质健康从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