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新书推荐 徐志摩花园:剑桥大学里的中式花园
第14版:小楼书香 2022-01-19

徐志摩花园:剑桥大学里的中式花园

图TP

书名:《剑桥大学徐志摩花园》 作者:乐正阳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剑桥大学徐志摩花园》The Xu Zhimo Garden in K ing’s College,Cam bridge是青年建筑师、学者乐正阳的第一部中英文著作,由徐志摩长孙徐善曾作序,于2021年徐志摩入学剑桥一百周年之际出版。本书详细记录了以英式园林见长的剑桥大学中,第一个中式花园的设计理念、建造历程与纪念含义,收录逾二十五幅图纸、照片等。作者在建造花园过程中多次前往剑桥,探寻自然、园林对徐志摩以及他所创作诗歌的影响。书中亦收录了中国园林走出海外第一人、园林大师陈从周1981年的著作《记徐志摩》,并将此文首次翻译成英文,剖析了徐志摩对陈从周的深远影响,以及陈从周为保护徐志摩的文化遗产、为了中国园林走出世界所作出的贡献。文中部分内容节选自书中。

英国大学里的中式花园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满怀了诗人对剑桥的眷恋之情。徐志摩曾在《吸烟与文化》中写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剑桥情结贯穿了诗人短暂的一生。2008年,由一位中国友人捐赠的白色大理石运抵英国剑桥,碑上刻有《再别康桥》诗中的前两句和最后两句,石碑竖立在国王学院的后花园里。此后十多年里,这块石碑成为来此游览的中国游客的必经之地。2018年,经过多方努力,剑桥大学里的第一座中式花园“徐志摩花园”正式落成,校方以此纪念这位曾经在剑桥学习生活、并留下名篇的中国诗人。

徐志摩花园占地不大,但有限的空间中却蕴含了无限的可能性。徐志摩花园以中式园林规格进行设计,主体由太极图状的花圃与供人休憩的新月状椅子构成。《再别康桥》中描绘的五个物象:“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与“星辉斑斓”在花园中时时被提起,以不同的方式在园中呈现。

“诗歌小径”与园子尽端的“新月椅”都由英国艺术家、雕塑家蒂姆·查克打造。小径上刻有《再别康桥》第二、三句诗歌原文以及翻译。中文诗句由四位中国大家书写,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由钢材制成,为“阳刻”诗句,镶嵌在鹅卵石铺成的小径上;英文翻译则是凹陷入砂岩石石板,为“阴”刻,一阳一阴,交相辉映。“新月椅”是为了纪念1923年徐志摩与胡适等人建立的新月社,椅子也采用了两种材料,坐垫为青铜,表面刻有垂下的金柳以及漂浮的水草,“新月椅”的立柱则是和小径相同的砂岩石石材。

如此“成对”的设计手法不仅用于“诗歌小径”和“新月椅”,也贯穿于整个徐志摩花园,硬质与软质衬托彼此。“诗歌小径”把花园中央的花圃分为两瓣,左瓣中铺有中国产小方块花岗岩,中间留有缝隙,撒上了青苔种子。另一瓣花圃里栽满了原产于中国的玉龙草,与对面花岗石花圃形成材质上的对比。玉龙草花圃里种有一颗中国梅花,花岗岩花圃中则是一颗黑松。花园四周中油紫竹、凤竹、矢竹等——正是“岁寒三友”。1924年,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与林徽因伴其左右,作为翻译与助手,三人的组合也被当时的作家称为“有如松竹梅的一副岁寒三友图”,总是穿着一袭中式长袍,消瘦挺拔的徐志摩便是三友中的“竹”。

英国陶艺家马修·布莱克利为园子烧制了七个陶罐,对应《再别康桥》的七句诗句。陶罐表面有同心圆状的凸条花纹,意指花园旁“康河的柔波”。马修收集了徐志摩诗中提到的柳树的枯枝,把它们烧成了灰烬,再把灰烬做成陶罐的釉,陶罐因此继承了柳树的水绿色泽,在园中幽幽地泛着光。

花园中的植物经过精挑细选,最后选取了约二十种木本植物、二十五种草本植物,兼顾文化以及植物学的重要性,每种植物都配有名字标签。植物大多来自中国,有盛产于诗人家乡的玉兰树、能够在冬天开花的腊梅、中国特有的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七子花、被誉为中国国宝的苎麻等等。

感受自由与美的力量

本书作者乐正阳出生于上海,从小就喜欢建筑,在留学申请材料中她这样写道:“从我有记忆以来,我便经常听到我的长辈们谈论建筑、园林艺术等。当我长大能够阅读时,便对各种有关上海建筑的书籍、文章产生了兴趣,不仅着迷于建筑物本身,也被建筑背后的历史和故事所深深吸引。”

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是徐志摩的表亲,也是国内研究徐志摩第一人。1949年,时年31岁的陈从周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研究徐志摩的著作《徐志摩年谱》,此书也成为诗人最重要的传记。

1931年徐志摩空难身亡后,陈从周与徐志摩的亲朋好友,包括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人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陆小曼去世前,托人将其余徐志摩的遗物及其编的《志摩全集》的排印样本和纸版交予陈从周保存。陈从周将《志摩全集》《西湖记》《眉轩琐记》以及陆小曼的手稿等一起交予北京图书馆;将陆小曼的有许多名人题词的山水长卷及梁启超书写赠予徐志摩的“集宋词联”交浙江博物馆。陈从周的果决行动使这些珍贵的文献得以保存至今。

2010年,在前往美国留学前夕,一个偶然的机会,乐正阳通过陈从周长女陈胜吾的介绍,认识了徐志摩的长孙徐善曾。2016年3月,正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建筑学研究生二年级的乐正阳收到了徐善曾的来电,得知了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拟为徐志摩建立一个专属纪念花园。

作为一名既受过西方建筑教育又深受中国园林熏陶的中国留学生,乐正阳在徐善曾的引荐下,在剑桥见到了徐志摩石碑看守人,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终身院士艾伦·麦克法兰。这位院士不仅守护着康河旁的徐志摩石碑,还自2015年起每年举办“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国王学院首席园艺师史蒂芬·科格希尔则亲自带着乐正阳走遍国王学院的历史景观,欣赏各式英式园林。在剑桥期间,徐志摩花园的蓝图也在乐正阳与艾伦、史蒂芬等人的交谈中越发清晰。2016年至2018年期间,乐正阳四次飞往剑桥,见证参与了“徐志摩花园”的建造全过程。

在参与徐志摩花园建造的过程中,乐正阳也对徐志摩的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常读常新:“徐志摩的诗脱胎于自然,饱含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我常常想,徐志摩追求的自由与美到底是什么?徐志摩花园可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答案。花园里的植物每天都在不停生长、不停变化,这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正是自由与美的体现。”乐正阳期待疫情过后,人们都能去徐志摩花园看看,感受诗人当时的心境,感受美的力量。“园林中的花草是2018年种下的,两年过去了,真希望看看它们现在的样子。”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