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口水是宝宝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常见现象,不少家长看到自家宝宝时常“飞流直下”,吃饭流、睡觉流、玩玩具也流口水时,难免会有些担心。
那么,宝宝老爱流口水,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应该如何护理?有哪些情况是必须要送医治疗的?
为什么宝宝要流口水
口水的产生,从宝宝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在4个月之前,宝宝的口水流得并不多。
4~6个月时,情况开始变得大不一样——宝宝的唾液腺逐渐发育成熟,口水分泌的阀门在此时完全打开,口腔内的任何刺激都能让宝宝不停流口水。
成人和孩子一样,也是在不断分泌唾液的,之所以不会流口水,是因为成人一天中不知不觉会做约600次吞咽动作,平均2分半钟就会吞咽1次。
小宝宝口底浅,兜不住太多的口水,而且他们的口腔肌肉发育得尚不完善,因此产生的口水不能像成人一样及时被吞咽下去,就会不停地流到外面。
一般而言,2岁以内的孩子流口水属于“生理性流涎”,常见原因包括:
●出牙
流口水是出牙的常见征兆,尽管婴儿往往会在6~8月时才开始真正萌牙,但牙齿在窜出牙龈前向上推动的过程中,就会刺激大量的唾液分泌。
●食物刺激
食物可以刺激流口水,特别是酸的食物,所谓“望梅止渴”就是这个原理。当看到或者闻到喜欢的食物时,宝宝也可能流口水。
●忘了吞咽
宝宝在专注地凝视或者把玩手里的物件时,特别爱流口水,这时他们达到“忘我境界”,忘了吞咽唾液。
●张口姿势
宝宝口底浅,当半张着嘴时,兜不住的口水便会“滴滴答答”地流下来了。
日常应该如何护理
口水有着重要作用,除了润滑食物以利于吞咽、参与食物消化之外,还可以清洁口腔,维护健康的微环境。
但在口腔内可以杀菌消毒的口水,流到外面却是件麻烦事,不仅衣服会变得黏黏脏脏的,还可能刺激到宝宝娇嫩的皮肤,引起口水疹、湿疹和皮炎。
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并加强护理:
●不要经常捏脸
宝宝圆嘟嘟的小脸蛋确实可爱,但还请家长克制住自己,切忌捏得太勤。因为捏脸会刺激到宝宝腮腺,可能导致口水分泌过多。
另外,宝宝抵抗力弱,成人手上的病毒也可能通过捏脸传染给宝宝,增大宝宝患病的风险。
●避免过度精细喂养
添加辅食后,爸爸妈妈需要注重训练宝宝的咀嚼和吞咽能力。提供合适的食物,避免喂养过于精细。
另外,避免食用甜碳酸饮料和酸性食物,例如柠檬,它们可能会刺激唾液分泌。
●勤换口水巾和湿衣物
纯棉的口水巾能将宝宝的口水及时吸干,避免刺激皮肤。
如宝宝的衣物被口水浸湿,爸爸妈妈也需及时帮其换下,避免宝宝着凉以及引发不适。
●涂抹润肤霜
用温水清洗宝宝口水流到的地方,使用微微湿润的干净软毛巾轻轻拍干或蘸干,不要擦干,这样可减少摩擦对皮肤造成的损伤。然后抹上润肤霜(如凡士林),可以起到保湿、隔绝的作用。
凡士林不会被人体所吸收,会随粪便排出。所以在宝宝下巴、嘴边等部位可以适量涂抹,即使宝宝不小心吃下了少量凡士林也没有大碍。
宝宝口水异常增多需要注意
随着乳牙慢慢长齐,吞咽功能逐步发育成熟,大约到2~3岁,宝宝爱流口水的现象就会消失了。
不过有的宝宝直到3岁之后还是不停地流口水,这是怎么回事呢?
●由习惯导致
睡姿不正确 一些宝宝白天还好,晚间睡眠时却大量流口水。这时,家长就需要留意一下宝宝的睡姿,看看是不是平时习惯趴着睡,压迫到了腮腺。
口腔功能弱 有些宝宝由于辅食吃得太精细,咀嚼和吞咽功能发育较弱;有些宝宝则是长期叼着奶嘴,舌头得不到充分锻炼,导致长大之后依然常流口水。
以上这些情况,需要家长改善宝宝的日常行为习惯、适当加强训练。
●由疾病导致
如果不是由于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引起的流口水问题,家长则需细心观察是否为病理性原因,并及时带宝宝就医。
口腔疾病 如果宝宝患有扁桃体炎、口腔溃疡等疾病,疼痛也会刺激唾液腺产生大量口水,口水无法被及时地吞咽下去,自然就会流到外面。
呼吸道梗阻 患有鼻炎、鼻塞、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肿大等呼吸道疾病的宝宝,由于习惯了张口呼吸,也容易不自主地流口水。
发育滞后或相关疾病 如果宝宝在流口水的同时,还伴有反应缓慢、运动发育落后等情况,家长必须重视,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检查,排除脑性瘫痪等病因。
小贴士
如果宝宝患上了口水
疹,或是出现口水异常增多的情况,请家长一定密切留意,及时送医。相关的治疗药物,务须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给宝宝施用,千万不要听信民间所谓的“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