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国家推出的“双减”政策,闵行区中心小学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开设了30多个社团,其中,就有红领巾“鲤鱼跳龙门”社团。我校作为闵行区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校,一直以来都开设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社团。”双减“政策实施后,我们的红领巾”鲤鱼跳龙门“社团又开始啦!当课后看护遇上非遗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还让学生在传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过程中对老闵行的文化更加认同、对传统文化更加了解和热爱。
上海市文化非遗——鲤鱼跳龙门
相传清嘉庆元年(1796年)26岁的老闵行士子李林松赴京赶考,在老街东横泾码头上船,经横泾桥下正要进入黄浦江,忽有两条鲤鱼跃至船上。李松林脱口惊呼:“鲤鱼跳龙门啦!”随行书童连声祝贺。果然,李松林此去京城高中进士,后官至户部员外郎。自此老闵行逐渐形成了“鲤鱼纳福”和“鲤鱼跳龙门”这种励志、示庆的习俗,每逢元宵灯会和端午庙会,最多最亮的总是鲤鱼灯,并在行街表演中形成手带鲤鱼灯舞。
2013年,江川传统舞蹈《鲤鱼跳龙门》入选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闵行区中心小学开设了“鲤鱼跳龙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闵小学子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小继承人。
访一访,知“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不仅邀请民间艺人走进校园宣讲介绍,而且充分利用校外活动实践基地的资源,让同学们走出校园,走进“老闵行文化历史展览馆”,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孩子们知道了“鲤鱼跳龙门”这项非遗项目的光荣历史和价值意义,通过小报的形式交流感受,总结收获。
学一学,学“非遗”
通过自主申报、推荐选拔组建了一支舞蹈队,以社团的形式邀请老一代非遗项目的传习人亲身指导教学,通过刻苦而严格的学习,社团舞蹈队成员已经基本学会“鲤鱼跳龙门”的基本动作,并且我校在传承的基础上,给予该舞蹈以新的内涵,寓意和展示了新闵行人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演一演,扬“非遗”
《鲤鱼跳龙门》是江川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闵行区中心小学传承老闵行地区历史传统文化的一项光荣举措,曾多次代表闵行江川文化馆外出展演。
在非遗文化特色课程的学习中,队员们领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队员们提升了热爱祖国、合作担当、主动探究、热爱劳动、问题解决等闵行小学学生核心素养,队员们纷纷表示会将非遗活动中收获的精神品质积极投入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继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中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十多年,作为闵行区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校,将继续通过非遗文化特色课程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学习与传承活动,引领全体闵小学子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快乐成长。当课后看护遇上非遗传统文化,擦出了别样的火花,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给学生提供了了解本地非遗文化的平台和拓展兴趣、展示个性的舞台,让非遗文化在保护和传承中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