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将中秋节定为固定的节日,但没有节令食品。宋代初见“月饼”一词,是否为中秋食品不确定,但苏式月饼在当时已有萌芽。公元1100年农历8月,苏轼在饯别宴会上作《留别廉守》中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词句,“酥”即油酥,“饴”即饴糖,可见苏式月饼以油酥为皮、饴糖为馅的配方在宋代时已开启传承之旅,经过近千年的积淀,直到今天终于形成家喻户晓的以酥皮酥脆油润、馅料多种多样、咸甜皆宜的苏式月饼。
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最早兴起于明代,团圆和互送月饼成为了中秋的习俗。
当时,苏式点心最受欢迎的就是酥皮点心“带骨鲍螺。”至清朝,酥皮月饼已被美食家“玩出了花样”,各种酥皮流派百花齐放。袁枚《随园食单》里就记录了“刘方伯月饼”和“花边月饼”,“刘方伯月饼”用山东细面做酥皮,“花边月饼”则是以猪油拌细面为酥皮。乾隆年间食谱《调鼎集》中,记有酥皮月饼“水晶月饼”与“素月饼”。“素月饼”以香油为酥皮,而“水晶月饼”中加入了“生脂油丁”,成饼后“印花”,然后“上炉烙”,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最常见的苏式月饼。苏式月饼自宋代开始发展,到晚清逐渐成熟形成了流派,饼皮层酥相叠、口味咸甜皆宜,深受大众喜爱。
作为历史悠久的苏式点心及苏式月饼的传承者之一,苏州采芝斋严选原料、轻油轻糖,制作的苏式月饼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让经典口味焕发出现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