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
中国故事多 博物馆美术馆里过个文化年 《微笑王国》亮相布达佩斯
第9版:文体汇 2019-02-03
既要“请进来”也要“带出去”

《微笑王国》亮相布达佩斯

《微笑王国》剧照 主办方供图

上海歌剧院2018演出季闭幕大戏、与匈牙利联合制作的莱哈尔歌剧《微笑王国》前昨两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大艺术宫上演,为中匈两国建交70周年奏响序曲。这也是经典歌剧开启中外联合制作,互访两地演出的新旅程——既要把文化“请进来”,也要把文化“带出去”。

打破单向模式

虽然近年来邀请国际团队与本地携手,联合制作经典歌剧已属常见,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广州大剧院等大规模综合剧场,都有成功案例在先。然而,此番由上海歌剧院与布达佩斯大艺术宫的合作,却打破了“请进来”的单向模式。不仅由中匈双方优秀设计师共建主创团队,主演阵容亦兼顾两国双方的优秀艺术家,还在上海、布达佩斯两地都成功上演了《微笑王国》。该剧男主角由中国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担纲,匈牙利女高音歌唱家巴巴依扬则担任女主角。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担任指挥,执棒该剧的两地首演。

两地艺术团队,曾于5年前就首次合作,只是还未踏出互访演出的那一步。2013年,布达佩斯大艺术宫与大剧院、歌剧院就联合制作了威尔第的歌剧《阿蒂拉》。布达佩斯大艺术宫的首席执行官、《微笑王国》的导演乔鲍·凯尔回忆当年道:“作为中国最早致力于西方古典歌剧的艺术院团,歌剧院不仅在剧目创排和积累上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更在搭建国家与文化之间的桥梁中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而这也正是吸引我找到歌剧院希望再度合作的重要原因。”

寻找对话“频道”

上海歌剧院近年来层出不穷的优秀歌剧制作、持续不断的欧洲巡演都赢得了中外歌剧圈的关注与好评。想要在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突显民族特色和品牌优势,首先需要找到对话通畅、易于相互理解的“频道”。作为国际通行的最高音乐表演艺术形式,歌剧无疑是中国与世界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的最佳途径之一。上海歌剧院与布达佩斯大艺术宫本次选择的《微笑王国》,呈现的是西方贵族之女与中国王子之间的爱恨离别。因而,中方参与演出制作再为贴切不过。中外主创主演团队的联合排演,可谓对剧中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的现代解读与二度诠释。

对于剧中清末民初的故事时代背景,以及中国王子的情感演绎,在西方歌剧舞台上,中方艺术家无疑拥有各项优势和权威解释。该版于上海首演时,出自中方主创艺术家们之手的服装设计、编舞以及传统皮影、木偶等元素,都令匈牙利方面惊喜赞叹,更决定在本次布达佩斯首演时,将上海首演时的所有服装及部分舞美、道具“原装进口”到匈牙利。

许忠透露,这是继去年夏天歌剧院在爱沙尼亚萨雷马歌剧节取得成功之后,第二次将中国歌剧艺术、将上海文化品牌带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且,这两次的文化交流合作的模式全然不同。将已然打磨成器的艺术作品向世人展示,可以让大家看到中国艺术家对西方艺术也颇有造诣。能找到合适的主题和机会,由中外双方共同完成一次艺术创作,也许更能帮助大家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

事实上,歌剧院近来一直在中外合作的道路上有所耕耘。去年九月,许忠在德国和上海指挥上演了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这是埃尔福特歌剧院的最新版本首次引进到上海,由中德艺术家们合作演绎。与此同时,德国艺术家也与上海乐坛建立起友谊。此番《微笑王国》的尝试,同样会在中匈建交70周年之际,为今后更多更新的艺术交流与合作创造良好的开端。 本报记者 朱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