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宁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申城126家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向公众免费开放。去年,国际乒联博物馆(中国乒乓球博物馆)、中国证券博物馆、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等一批极富特色的博物馆相继落成开馆。明年,上海博物馆东馆即将建成。在不久的将来,世界技能博物馆也将亮相杨浦滨江。最近有消息传来,上海市作家协会正在筹建上海文学博物馆,选址就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发祥地——虹口区四川北路一带。博物馆,在我们这座城市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
截至去年年底,上海市已备案博物馆131座,以常住人口2420万计,每18.5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21座,占全市博物馆总数的16%。
曾几何时,除了鲁迅故居纪念馆,上海很少有文化名人的故居纪念馆。自2011年底巴金故居建成开放后,张乐平、柯灵等名人的故居也对外开放,今年3月,草婴书房、夏衍旧居也完成修缮开放。一座座名人故居以其特有的文化气息吸引着无数参观者,让人们在这些老建筑中追寻着文学家、艺术家的足迹。7年多来,巴金故居共接待参观者超过100万人次,仅去年一年就开馆313天,接待29万人次。相信,随着更多的文化名人故居纪念馆落成开放,上海深厚的文化底蕴将进一步得到彰显。
不过,参观博物馆,还只是一部分市民的喜好。去年全年,上海所有博物馆接待观众总量为2216万人次。这个绝对数看似不小,但相对于上海的常住人口来说并不高,一年中平均每位市民走进博物馆还不到一次,更何况,每年还有3亿游客到访申城。
博物馆,究竟意味着什么?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把第二天都给了博物馆。“我将向世界,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那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博物馆是一张无可替代的金字招牌。上海不仅要建设更多有特色的博物馆,还要让博物馆变得富有吸引力,使它们成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而参观博物馆,也终将成为上海人的一种习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