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报童”再现当年上海解放时叫卖红色号外的情景杨建正摄
“大上海解放了。”“小报童”在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文物图片展上为观众派发的《上海人民》号外版(复制品),让不少观众如获至宝。“这样的展览不仅让我了解到了70年前上海解放的众多细节,更获得了这么珍贵的红色文创产品,真是不虚此行。”市民王小姐说。
据主办方之一的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馆长薛峰介绍,在此次展览中,共将派发1500份《上海人民》号外版(复制品)。“为迎接上海解放,上海地下党在马立斯小菜场附近(今大沽路)一间石库门统客堂内,设立了一个地下印刷所,对外公开挂牌,其实秘密刊印内部刊物。1949年4月8日,以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的名义印刷的《上海人民》第一号面世了,它对迅速、及时地传达党中央的精神,对组织上海人民、迎接解放起了积极的作用。《上海人民》1949年5月25日号外,内容主要是解放战争的捷报和上海人民喜迎解放的报道,如‘解放军已占领伪警备部’、‘上海北区昨晚解放’、‘商店纷纷开门’、‘锣鼓秧歌响彻街头’等。开题就是《大上海解放 解放军约法八章》。这一天,苏州河南岸解放,地下党在大街上散发《上海人民》号外,高呼,‘大上海解放了’。”
“我们这次一方面通过真人演绎、还原历史的方式,引起观众的好奇心——这份报纸是什么?是怎么来的?”薛峰说,“另一方面,我们还会在银行的场景中,加入兑换‘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解放之初,上海陷入严重的经济困难,由陈云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会议明确提出“全国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国”方针。正是在中央的统一调度下,全国物资支援上海,上海解放之初顺利快速打赢了“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的金融之战,上海的物价逐渐稳定,上海人民的生活得以好转。1950年初,为了支援国家建设,上海人民积极购买国家公债。“这是‘国’和‘家’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我们将当时一分钱公债的票面制作成书签,对于观众来说,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也具有积极的象征意义——思考当下个人对国家的责任。”薛峰说。首席记者 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