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古代书论二则(书法) 古劳 旧刊烟云 汾阳路上空的音符 一粒米饭也不会浪费 北极黄河站 几人能书自作联
第16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19-10-20

北极黄河站

石沿

探访中国北极黄河科考站,是此行夙愿。乘坐的抗冰船快到新奥尔松时,团长通知大家下船,集体造访黄河站。虽是行程早有的安排,但真要在万里之外的迢遥北极,见到常年坚守奋战在寒冷极地的亲人,大家还是有点兴奋不已。

新奥尔松,三面环山,北大西洋的暖湿气流长年不停经此路过,因此,夏季温暖湿润,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湿地,成为一些长年生活于北极鸟类的传统繁殖地。此外,这儿也是十几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科考站所在地。我们一行乘着冲锋舟分批登陆新奥尔松后,大家迫不及待沿着石子路小跑着奔向黄河站。经过码头边的海滩时,一处废弃锈黄的铁轨上停放着小火车头和几节破败的车厢,似乎在暗示奥尔松曾有的喧嚣。同行的博物学者段煦老师告诉我们,别小瞧了这辆风餐露宿的小火车,它可是此地有着八九十年历史的重要文物。原来,新奥尔松地区曾经也是煤矿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才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极地研究国际社区。

黄河站辨识度极高。在一片五颜六色、风格迥异的建筑中,紫红色屋顶、咖啡色墙面,特别是门口两只极具中国特色的石狮子,让我们无需任何寻找,便直奔而去。因为站内接待空间有限,难以招架我们这五十多人的大团,闻讯出来接待我们的黄河站李果站长对不能请大家进屋里坐坐深表歉意。长年奋战极地科考第一线的李站长,可谓是中国极地建设的拓荒牛。从1984年到2015年30多年间,先后参与过南极中山站、长城站和北极黄河站建站工作,还相继担任过这三处科考站的站长,是绝对资深的极地科学家,为我国的极地科考事业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在极地最长一次呆的时间长达17个月”,回答大家问起他的南北极工作经历,再干几个月就到龄退休的李站长,十分淡定平静地回答道:自己到这工作,就跟平常出差没两样。

从李站长的热情介绍中,我们得知,北极黄河站,是我国在北极建立的首个科考站,落成于2004年7月,是继南极长城、中山两站后建的第三座科考站。与黄河站为邻的是挪威、德、法、英、意大利和日、韩等国科考站。黄河站的建立,为我国在北极地区开创了一个永久性的观测研究平台。别看我们的黄河站不大,却拥有全球极地科考中规模最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点。

黄河站面积不过500平方米,在这极有限的空间里,包括实验室、观察室、储藏室、宿舍、厨房、车库在内,平时要常年保障4-6名工作人员,最多时要保障近30人在此工作。李站长说,你们别小瞧现在这里不够宽敞的环境,已比当初建站时不知强多少倍。李站长他们当年在南极建站越冬时,住的是木板房,屋内没有暖气,吃的全是罐头。最长的一次竟然连吃了3个多月罐头,以至于他现在见了罐头就有点反胃。回忆过去,李站长感慨万千。大家也对李站长的特殊经历和中国极地科考如今取得的斐然成就投以深深的敬佩。

虽然抱憾不能进入站内一探究竟,但能在北极见到祖国的黄河站,与李站长和站里的科考人员见面亲切交流,能够在黄河站门口和两尊中国石狮子前打卡留念,大家十分心满意足。相聚虽然短暂,临别依依不舍。还是同行的几位女同胞心细,告别之时,她们变戏法般地从各自的包包里掏出了“老干妈”“饭扫光”和榨菜、酱菜、速泡面等食品,执意要送给坚守在黄河站工作同志们,希望这些带着大家祝福的家乡小吃,多少能够慰解他们的一丝寂寞和悠远的乡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