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
“演艺大世界”的命名,与大世界也颇有渊源。起初,汇聚了30多个剧场的市中心区域被称为“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其中,大剧院、音乐厅和大世界,是这一带的文化地标,见证了上海文化发展蓬勃史。但“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这个词不够朗朗上口。在开展面向公众的征名活动之后,“演艺大世界”因为既纳入了“大世界”这一实体地标,又蕴含了演艺世界之广大、丰富、多元、繁荣等意义而“中标”。
如今,“演艺大世界”已经不是“环人民广场”甚至黄浦区的“专属”,因为上海的“文艺四季歌”——4月底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6月上海国际电影节和电视节、8月的上海书展以及10月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拓展为上海的“演艺大世界”。或曰,上海,就是“演艺大世界”。上海成为“演艺大世界”的最终目标,是融入全球演艺循环,成为能与纽约、伦敦、巴黎比肩的国际都市。
让往来上海的游客,把晚上看一场演出,也列入行程单,让文旅融合成为日常生活。实现这一步,可以从大世界成为“演艺大世界”的引擎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