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广告 赛程紧 对手强  新赛季 冲四强 美国队长+德国核心 丁松 天边一颗孤傲的星
第18版:文体新闻/体育 2019-10-24

丁松 天边一颗孤傲的星

丁松在比赛中

2013年,丁松作为教练参加大运会 图 新华社

“我对这一片很熟悉。”走进红双喜位于制造局路的大楼,丁松说。打浦桥,丁松的童年就从这里开始——肇嘉浜路小学、区体校、市体校、市队、国家队……从一个热爱乒乓的少年,到世界冠军,经历过消沉,也拥有过辉煌。当年,他以出众的发球和发球抢攻、变幻无常的旋转变化、神出鬼没的削中反攻令众多高手落马,是乒坛的“怪球王”“魔术师”,但或也因他的球路“怪”,难以找到搭档的队友而未能创造更多奇迹。人生,总会有起伏,今日的丁松虽已磨去了年少时的棱角,身份变成了上海交通大学乒乓球队教练,但骨子里的个性依然在,“外人看我是个很低调的人,其实我的内心一直很骄傲”。

打下一片天地

他曾经一战成名,打败欧洲名将,也曾经被国家队退回上海,一度想退出乒坛。在球队里,他曾有个外号“孤独松”。在队友眼里,他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总是独往独来。

削球是乒乓球的典型打法之一,特点是防守稳定,借力打力。大多数人遇到削球手都会觉得十分难对付,但削球在乒坛却始终不是主流打法,这多少和削球技术难度高,不是顶尖选手很难出成绩有关。1986年,丁松折桂全国少年男子单打,获得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冠军,同年底,他进入国家青年队参加在无锡进行的冬训。在精英荟萃的国家队,丁松之前取得的成绩又变得无足轻重。有一次,在出国比赛的前夜,已打点好行装的丁松接到了换人的通知。现实第一次让丁松直面了作为削球手的残酷。

幸好,同为上海人的名将、名教练陆元盛对这个弟子颇为偏爱,同是削球手,陆元盛对丁松寄予了厚望。1991年,陆元盛被调往国家队,临行前,他对丁松说:“你和我一起走吧,我相信,你会打下属于你的一片天地。”

奇兵不负重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中国男乒的低谷。1989年、1993年两届男团决赛输给瑞典,1991年男团甚至只得了第7名。天津世乒赛之前,中国男队立下了“誓夺斯韦思林杯”的誓言。在决赛前的10场比赛中,中国队虚虚实实,反复试阵,王涛、马文革、丁松、刘国梁、孔令辉五名队员都打过各个位置。面对决赛对手瑞典队,教练组反复研究权衡,在决赛前两小时才定下最后的出场名单。男团决赛,中国队与瑞典队总比分战至1比1时,总教练蔡振华派出了当时全队相对最默默无闻的丁松,但最后事实证明,丁松是一位不负重托的奇兵。

丁松右手横握球拍,正面反胶,反面正胶,削出的球时转时不转,而且,他将传统削球打法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削攻结合,常常是削着削着,突然起板进攻。极不适应的卡尔松完全落了下风,丁松2比0拿下对手,为中国队以3比2获得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就在那届世乒赛的单打比赛中,丁松连胜名将佩尔森、塞弗杀入半决赛,败于当届冠军孔令辉而获得季军。凭借该届赛事的神奇表现,丁松成为继20世纪60年代削球世界冠军王志良、“削球机器”张燮林和80年代的陆元盛、陈新华之后,中国又一位世界知名的削球手,被欧洲媒体誉为“魔术师”“怪球王”“冷面杀手”。

乒乓不可割舍

成亦萧何,败亦萧何,削中反攻打法成就了丁松,但也从另一个角度束缚了他。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丁松曾有望成为中国男队第三单打选手。但由于名额限制,以及难以配对双打,蔡振华最终舍弃了丁松,而选择刘国梁参加奥运会。

1997年5月曼彻斯特世乒赛,丁松继续入选中国国家队主力阵容,或出于对手对他的打法逐渐熟悉的考虑,决赛未能上场。男单比赛,丁松负于多次相遇均未能取胜的萨姆索诺夫,止步八强。

1998年,丁松从国家队退役,去德国打球。2003年,丁松返回中国,征战乒超联赛。

2007年丁松宣布退役。

尽管说着“痛苦大于快乐”,乒乓毕竟早已成为丁松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这些年,上海教委的“挑战丁松”的比赛在上海办了好几年,红双喜每年都给予支持。球场上,丁松认死理地削球,卡尔松没完没了地拉球的那一幕,仿佛已定格成了电影中的经典,“做人和打球一样,没有保留,但这就是我”。

本报记者 吴南瑶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