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头镇的垃圾收集车和每户的分类垃圾桶都装上了智能芯片金旻矣摄
小小一枚垃圾桶上的芯片,可收集每户垃圾产生量,追溯不合格垃圾来源;扫微信二维码,可“一键预约”大件垃圾上门收运……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实施3个多月来,许多街镇在探索用科技助力垃圾分类。
小小芯片记录数据
在航头镇长达村,每家门前放着一组干湿垃圾桶,每个桶上贴有一张纸牌大小的白色卡片。保洁员兼“小桶长”王慧仙驾驶专用收运车辆来到村民汪国章家门前,将垃圾桶逐个放上车称重。屏幕上显示出垃圾车编号、垃圾桶户主、卡号、重量等数据,并自动记录。
“老汪分得很干净,可打‘优’。”王慧仙查看了两桶垃圾,在屏幕上按了“优”。“有时湿垃圾里混了一两个塑料袋,就是‘良’,如果塑料袋太多,就打‘一般’或‘差’。”王慧仙说,每天她要收集180户垃圾并打分。
这些数据被实时传输到位于长达村服务站的“垃圾分类数据全过程管理云平台”。系统已记录全镇农村地区27894户居民当天和近28天内产生的垃圾量、评分和积分数。“哪家人家几天分类评分都是‘差’,村里干部会上门指导宣传。”航头镇城市运行管理办公室主任吴平说。
这套系统从4月1日起在长达村试运行,7月1日起在全镇农村地区推广。如今每户家庭的分类垃圾桶、每个桶长负责的收集桶、每辆垃圾清运车、每个垃圾生化处置站都安装了芯片,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垃圾分类投放、收集、清运、处置各环节进行全过程数据化监管。
垃圾都有“电子台账”
在嘉定区新成路街道,一个“垃圾分类智能监管平台”初具雏形,有害垃圾、干、湿垃圾、可回收垃圾、大件(建筑)垃圾都有了“电子台账”。
今年3月,新成路街道研发全嘉定区首个垃圾分类智能监管平台——智能环卫管理系统。经过半年运行,平台已包括两大收运模式和三个系统。两大收运模式为定时定点垃圾投放模式(即居住小区模式)和定时定点垃圾上门收运模式(即商业区模式),59个小区全部纳入监管范围。三大系统包括大件垃圾(建筑垃圾)一键上门预约系统、垃圾车载智能称重系统及终端监控数据系统。
工作人员可以登记预约信息,根据实时数据,了解垃圾分类实效、志愿服务实效。街道则可根据数据分析各社区每天、每周、每月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考核。而居民家若有大件垃圾和建筑垃圾怎么处理?也可以扫一扫家门口的二维码,通过微信小程序预约收运。街道介绍,平台启用后,垃圾分类成效明显。辖区湿垃圾比例提升至66.5%,纯净度接近100%。 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