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江苏海门 投资兴业的福地
第11版:专版 2019-10-28

江苏海门 投资兴业的福地

海门科技园

江海风情

政务服务

通海港区

振康机器人

海工基地

叠石桥国际家纺城

江苏省海门市,与上海一衣带水,灯火相邀,是上海“大都市圈”和“一小时经济圈”内重要的门户城市。

海门,位居“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点。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加速,作为环沪节点城市的海门,将在交通、产业、城市、生态等多方面与上海协同发展。

今天的海门,全力打造的投资兴业福地正蓄势腾飞。

区域优势不可多得

海门,地处长江入海口,坐拥58公里长江岸线、25公里黄海岸线。沿江的通海港和沿海的东灶港区,均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深水良港。前不久,宁启铁路建成通车,海门正式跨入“铁路时代”。随着通州湾成为江苏新出海口、南通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北沿江高铁、南通新机场等重大工程项目的推进,一个江海河联运、空铁水集成的枢纽,又使海门步入了上海都市圈同城发展新时代!

载体平台丰富多元

海门拥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豪华邮轮装备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现代建筑产业园、海门足球小镇、謇公湖科创中心、体育中心,“三园一镇两中心”吸引了美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余家企业投资兴业。1个省级工业园——海门工业园区,家纺产业集聚地,2500多家企业,年生产能力超过2000亿。4个市级园区——临江新区,长三角最具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群集聚地;海门港新区,正打造以海港新城、现代工贸中心、生态旅游中心、港口物流中心、渔获集散中心、现代农业中心“一城五中心”为框架的现代化港口新城;海门高新区,以北部新城为引领,高新追求、产城融合,高端生态集聚和生产生活配套同步推进,高端产业与现代新城互通互融;三厂工业园区,做精新材料,做强智能装备,做美现代农业。此外文化常乐、智造正余、梦想悦来、台韵四甲、古镇余东、花香海永六个镇域各具特色,优势互补。

产业基础雄厚扎实

三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引领“海门造”。目前,海门全市建有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6个省级特色装备产业园,在海工船舶、工业机器人、汽车零部件、精密机械零部件等领域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2018年装备制造业产值达1100亿元。在开发区规划建设3平方公里的豪华邮轮产业园,重点招引船舶配套、交通物流、港口综合服务、城市与园区综合开发等产业链前延后伸项目。海门机器人产业富有特色并初具规模,形成了以振康、诺博特为代表的一批机器人领军企业。当前正规划面积3.45平方公里的正余机器人小镇,加快引进一批机器人关键部件及整机项目,积极拓展“研发-制造-应用”全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以年均近40%的增幅成为海门增长最快、爆发力最强的新兴产业。临江新区生物医药科创园是国家级孵化器,也是江苏首批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先后有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新药创制中心、中科基因等70余家生物医药高端企业落户,已在药物中间体、原料药、医药制剂、医药机械等领域形成比较优势。海门新材料产业起步较早,1995年就获评全国首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目前拥有当升科技、恒金复合材料等规模以上企业82家,参与50项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制修订。计划在开发区、海门港新区、高新区、临江新区和三厂工业园区等五大区域布局,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

三大传统产业转型提升。海门是世界闻名的“家纺之城”,家纺产品远销全球5大洲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占有率超40%。将以世界最大的专业家纺市场——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为重要载体,放大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新政改革试点效应,围绕“大家居”理念,积极向创意设计、高端定制、自主研发方向转型。建筑业是海门的富民产业,目前拥有特级资质企业4家,一级资质企业36家,20万建筑铁军驰骋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承建上海金茂大厦、东方明珠、印度总统大厦等一批代表世界建筑最高水平的时代工程。以开发区现代建筑产业园为依托,积极招引绿色节能建筑技术、装配式建筑技术及产品的研发企业,做大做强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不断提升全市建筑产业规模化、集聚化、链式化发展水平。海门拥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企业52家,主要有光纤光缆和通信线缆、电子成套装备及其配套、电子元器件三大特色板块。阿里巴巴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年底竣工运营,将极大增强后续发展动力。在开发区、高新区等重点园区布局集成电路封装测试、5G移动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产业。

三大现代服务业活力迸发。充分发挥通海港、海门港和叠石桥“无水港”三港联动优势,加快打造立足本市、辐射长三角的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依托叠石桥家纺小镇、余东古镇、常乐张謇4A级景区、蛎岈山国家级海洋公园、海永旅游度假区等现有景点开发建设,加快招引一批龙头型文旅综合体,积极发展“旅游+工贸”“旅游+文化”“旅游+康养”等服务项目,做响“张謇故里·诗画海门”旅游品牌,打造长三角知名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围绕远程医疗、医药研发、工业设计、数据处理、软件和信息技术等有基础、有优势的领域,狠抓载体建设,加快形成一批特色服务外包集聚区。积极鼓励发展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新兴业态。随着苏城大厦开工建设,以及江海商务大厦、龙信商务大厦等一批商务楼宇的投入使用,海门发展楼宇经济的条件将更优越、更便利。

营商环境暖心高效

全力打造“审批最简、服务最优、效率最高”的政务服务环境,让每一名客商投资放心、合作安心、干事省心。这里土地资源相对充足,重点打造的六大主力平台均预留了后续发展空间,并建立了一套重点项目用地保障机制,优先保障重特大项目用地,为承接优质高端产业转移提供了空间保障。海门人力资源优质充沛,受过各类培训的劳动力30万人,中级职称以上各类技术人员6万多人。每年新增3200名大学毕业生返乡创新创业。现有职业技术院校三所,在校各类技能型专业学生2万多人,可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深化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订单招工、订单服务。海门投资基础配套设施完善,供电、供水、供气全面联通无障碍。此外,22家银行机构提供金融支撑稳健有力,设有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股权基金、创业基金等多种基金,可为企业在初创、成长、成熟各个发展阶段提供个性、优质的金融服务。在积极争取、落实国家和省的各项优惠政策外,还出台了人才开发、项目招引、技术改造、金融信贷等一系列激励政策,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扶持。作为全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县市,海门率先探索实施设立行政审批局,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在推进审批服务过程中,健全完善“一窗受理”“代办帮办”“容缺预审”“并联审批”等服务机制,建成政务服务“一张网”,创新推出“不见面”服务,企业设立登记、不动产登记、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平均办理期限为2个、3个和40个工作日,形成了服务高效的“2340”特色品牌。此外,市领导“双挂钩双推进”和“直通车”制度,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难题,最直接地服务项目,最高效地保障发展。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