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怀远楼(摄影) 在老屋重新起航 生命中的“无用”与必须 猫与中年孤独 “登山蛋糕”与海派文化 再见,威尼斯
第19版:夜光杯 2019-10-28

“登山蛋糕”与海派文化

周培元

前几天,上海知名水彩画家张寿椿先生邀请我去他家。在晚餐中我聊到国庆献礼片《攀登者》。张先生的好朋友老余告诉我,1975年中国登山队在登珠穆朗玛峰时吃过一种蛋糕叫“登山蛋糕”,是上海哈尔滨食品厂专门为攀登者定制的水果蛋糕,营养好,还可以在高海拔恶劣环境中保持好味道。

我第一次听到“登山蛋糕”这个词。上网一查,有一篇文章详细叙述了背景与故事:“……那年,为了助攀登者登上珠峰,国家财贸部和体委请了全国多家有实力的食品厂研发生产登山食品,要求研发在海拔7000米、零下30摄氏度环境下照样富有营养、吃囗松软的食品,具有不喝水、不口干、分量轻、负担少、营养好、便携带、口味美、增食欲、高营养的特征,经层层筛选,最终入选的这款高级水果蛋糕来自上海哈尔滨食品厂……”

电影《攀登者》展现的是1960年至1975年这十几年间,中国登山运动员没有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经历千辛万苦,9位中国登山运动员一起登上珠穆朗玛峰,并将五星紅旗插上了珠峰之巔,同时用360度影像记录了这个过程,证明了“攀登者”们真正登上了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主峰——海拔8848.13米。登顶的时间是1975年5月27日,恰巧是上海解放日。

电影《攀登者》让我们为之震撼,也激励我们在新时代要弘扬攀登者努力拼搏、团结奋进、百折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影片放映后,上海哈尔滨食品厂厂长为我们讲述了当年研发“登山蛋糕”的感人故事。技师们经过无数次反复试验,最终攻克难关,生产出营养好而口味佳的“高级水果蛋糕”。为纪念攀登者成功登上世界之巅,把它定名为“登山蛋糕”。这是新中国成立70年无数感人故事中的一个。

正巧我在朋友圈看到主持人林莎采访1975年攀登珠峰的队员夏泊瑜,他是《攀登者》中胡歌和成龙扮演的阳光的原型。他聊到登山中遇到无数次艰险,有的队员献出了宝贵生命。他说,当时曾经吃过一种水果蛋糕的罐头,味道和营养俱佳。我想这也许就是“登山蛋糕”。

本文开头谈及的张寿椿先生是一位海派文化的传承者。虽然从小就患疾病,但是他克服各种困难,

开着残疾车走街串巷,用水彩画笔记录着上海老城厢和百年老街的建筑之美和文化记忆。坚持几十年,留下数百张珍贵精彩、极具艺术价值的水彩画作。

他和许多朋友一样热爱着生活和工作的城市,热爱海派文化,推广海派水彩画艺术。他也有着与攀登者一样的爱国之心,只不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而已。

我也坚持多年,用“建筑阅读”的方式传承海派文化,带领市民朋友、学校师生等开展人文行走,让他们了解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的前世今生,关注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为了深入研究,我采访了很多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后代,了解庄俊、梁思成、童寯、陈植等老前辈在留学后回到祖国,在各个时期的城市建设当中发挥了卓越的作用。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想起国徽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带领清华大学营建系(现在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完成的。我曾经拜访梁思成的研究生梁友松先生,他是上海大观园的总建筑师,为上海增添了一处优秀的古典园林范例。上海的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需要传承发扬,让更多的人热爱上海。

上海哈尔滨食品厂是上海众多老字号食品厂之一,80多年来,它一直用人们熟悉的味道陪伴着上海市民。无论是老上海人还是新上海人,这是一份值得记忆的味道。

在《攀登者》中,我们看到吴京、章子怡、张译、胡歌等演员也是“拼了命”,认真还原当时的情景,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精彩的影片。

最后用电影制片人黄霁的一段话结尾:“攀登者的目光永远看向前方,看到更新的高度。拍拍尘土,我们继续向上,攀登!”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