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驾”,时刻准备着 曹刚摄
今晨,演练又开始了
特训一月,只歇一天,每天早出晚归,背熟40条路线,一切只为了进博会交通保障。也许,展会期间要在“四叶草”旁待命6天,不搭载一个乘客。但为了随时可能到来的应急命令,他们分秒必争地练,全神贯注地等,一刻也不懈怠。
如果你看过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一定记得《护航》里英姿飒爽的女飞行员吕潇然。专业技术拔尖的她,被选为阅兵式替补飞行员,泪流满面;“备飞”途中,帮队友排除险情,甘当幕后英雄。
银幕上,吕潇然毅然调转机身归队的背影,让人动容。而我们身边,有一支85人的进博会交通保障“备驾”队伍,同样令人感动。
咫尺之遥的“四叶草”,即将喜迎如潮客流;一旁的停车场,他们还在埋头苦练……
踏实低调的备车驾驶员身上,透出“上海服务”细致入微的暖暖温度。
“精英中的精英”
“备驾”队伍由久事公交集团巴士三公司的85名驾驶员组成,都是精挑细选的优秀“老司机”,负责驾驶40辆新能源公交车,“必须连续3年无事故、无违章”。来自营运业务信息部的李俊曦是“领头羊”。“今年我们公司承担‘托底保障’任务。”他解释,所谓“托底保障”,指的是进博会所有公交接驳和应急线,一旦遇到大客流等突发情况,都需要他们立刻派车支援。
李俊曦说,今年的线路数量比去年明显增加,“备驾”人数也翻了一番。“大都参加过首届进博会交通保障,面对不少新线路,要重新熟悉。”
10月9日,首批45人开始脱产演练;16日,85人全部到岗。“先在9辆备车上操练,每车9到10人,轮流上阵,尽快记熟线路。”21日,40辆全新保障用车到位,两人一辆,演练强度倍增。“去年一人一车,今年调整为双人搭档,展会期间做一休一,避免连续作战,过于疲劳。”
如此算来,80个“备驾”足矣,为何还多5个人?李俊曦笑言,他们5人属于“备驾的备驾,精英中的精英”。“安全行驶里程名列前茅,驾驶技能和综合素质有口皆碑。”他补充说,“平均年龄40岁左右,年富力强,责任最重,进博会一天也不能缺席。万一某个驾驶员身体不适,他们要立刻顶上。”
原来,还为“吕潇然”配了更强有力的替补队员。
40条线路全背熟
39岁的张一和40岁的闻捷,就是“备驾的备驾”。他们的记性特别好,整整40条路线,张口就来如数家珍——
第二届进博会共设置13条公交接驳线:3条接驳轨交(从P1停车场开往13号线金运路站、12号线七莘路站和9号线中春路站),9条接驳停车场(分别连通P5、P8和其他停车场),1条71路延伸线(全天从黄陂南路站往返于P1停车场),6条应急线(2条首日应急线、2条轨交大客流应急线、2条出租车停车场大客流应急线),最后还有1条场馆旁边的常规公交线路197路。
20条线路,来回走向不同,就意味着总共要牢记40条路线。
其中,较短的停车场接驳线,不到5公里;较长的出租车应急线,从P6开往中山公园和莘庄,单程将近20公里。“最难记的,不是长距离线路,而是从P8到虹桥商务区南区、北区的两条接驳线。”张一介绍,其他线路大都点到点,中途不停站,这两条线路要在虹桥商务区兜圈子,转弯较多,沿途还得停靠10多站。“虹桥枢纽周边的路况本身比较复杂,少停一站就犯错。刚开始确实搞脑子。有老司机苦笑说,万一记不清站点,看到公交站就去停一停。”
33天只休息1天
张一和闻捷,从10月9日演练至今,一共只休息了一天。接下来到11月10日闭幕,5名“备驾的备驾”都不再有休息日。其他80名驾驶员,在展会期间还可以休息3天。
家住桃浦的闻捷,每天4时30分起床;骑电动车去真南路停车场,坐5时20分的交通车到双流路停车场拿车;做完例行保养和清洁,7时左右发车前往P1停车场;上午从8时练到11时30分,下午从12时30分练到4时30分,再回双流路交车。回到家,往往已临近晚上7时。“吃完晚饭,就要洗澡休息了。每天要保证睡足8个钟头,第二天才能精力充沛。”
尽管演练连轴转,但他们依然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代价是牺牲几乎所有娱乐休闲和陪伴家人的时间,“哪怕只是看电视新闻的半小时,也没有”。
张一说,40条路线翻来覆去操练,到进博会前,每个驾驶员预计每条路线都跑过至少10趟。最近,要增加一项练习——夜训。“平时都在白天练,开幕后要工作到晚上8时多,夜间行车视线难免受影响,路况也不同,专项考核很有必要。”李俊曦说,85人必须逐个过关,有瑕疵的,反复加练。
其实,从9月13日中秋节起,张一和李俊曦就早早地开始踏勘线路,耗时近一个月,摸清楚了19条应急和接驳线的走向。
“四叶草”旁等天亮
早晨4时30分起床,晚上8时前睡觉,是演练期间的作息。进博会开幕后,工作时间将大大拉长,需要再提早两个多小时起床,推迟两个多小时入眠。
闻捷回忆,根据去年的经验,早晨赶到P1停车场时,通常还不到5时,四周一片漆黑。“我们就站在车旁,看着场馆上方的天空慢慢变亮,感觉蛮灵的。”他说,有时到得早,还能抽空拿手机拍几张风景照。
最美的画面,出现在天要亮未亮时——几十辆备车都已发动,车身闪烁柔和的灯光;不远处,“四叶草”迷人的线条渐渐清晰,营造出如梦如幻的氛围。
“所有车辆待命时,要保持发动状态。”李俊曦介绍,新能源车与柴油车不同,长时间怠速的影响较小,耗电量也低。“在启动状态方便出发,机动性强;更重要的是,GPS设备会因熄火而停工,后台就无法掌握备车的实时状况。”
真实的备驾过程,远没有风景照那般梦幻。车没熄火,驾驶员不能走远。“哪怕要‘上大号’,也需在微信群里报备,让行管员心中有数。”李俊曦介绍,与85名“备驾”搭档的,有11名行管员。“一旦接到应急任务,一秒钟也不能耽搁,万一有驾驶员正好跑开或不舒服,张一他们立刻顶上。”
待命时,能聊天、打瞌睡,大家经常自发探讨线路,相互提醒复杂路段。一日三餐,都在车上解决。后勤保障很靠谱,公司定时派出餐车,将两荤三素的盒饭送到他们手中。
以前闲暇时,张一喜欢玩手机游戏,最近一个月一次也没玩过。“有时间就抓紧眯一歇,做好出发的准备。”
85个“吕潇然”,时刻准备着。首席记者 曹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