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产业科学“珠联璧合” 科学家“天团”给上海“送厚礼”
第3版: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2019-10-28

科学家“天团”给上海“送厚礼”

本报记者徐程摄

首席记者 曹刚

明天上午,上海滴水湖畔,又将星光璀璨。4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20多位图灵奖、沃尔夫奖、拉斯克奖、菲尔兹奖等奖项得主,将出席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连续第二年来沪举办的这场思想盛宴,除了邀请阵容庞大的科学家“天团”,还给上海带来了哪些宝贵的“礼物”?

推广基础研究

这些全世界“最聪明的大脑”,将带来现代科技最前沿的成果与发现。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秘书长王侯说,论坛上的每一篇演讲和每一次回答,都可能是教科书级的成果,是基础科研领域“最尖端的明珠”。

“基础科研”是去年论坛期间被提及次数最多的词语。它事关“从0到1”的原始创新,是上海提升创新策源能力的关键。只有基础研究做得更加坚实,创新才有更多动力和活力。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带给上海的第一份“礼物”,就是对基础科研无以复加的重视和不遗余力的推广,期待唤起更多人的共鸣与追随。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所有与会科学家都致力于推广基础科学。人类未来将面临很多难题,基础研究可能是唯一的解决途径。”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说。

令人振奋的是,上海近些年越来越重视基础研究,正与顶尖科学家们的期待不谋而合。科研科创浪潮中,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加快涌现:全球首例体细胞克隆猴、阿尔茨海默症的世界级新药、世界首例人工单染色体真核细胞……仅去年,上海科学家在《科学》《自然》《细胞》上发表原创性论文共85篇,比前一年增长26.9%,占全国总量的32.2%;上海共有47项牵头及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6.5%……

促进开放合作

开放合作的精神,也是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带给上海的“礼物”。

论坛另一个流行词,是“合作”。许多科学家都讲到了同一个观点:科学无国界,需要大家共同参与。罗杰·科恩伯格就是其中的代表。他说,在开展基础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在全球范围自由开放地交流,“谁也不可能孤军奋战,希望所有的想法、成果都能共享”。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已进入全球开放、协同创新的大科学时代。只有以更开放包容的态度,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集聚配置创新资源和要素,加强全方位国际合作,科技创新才可能焕发蓬勃生机。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恰似一扇绝美的窗,让全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上海的同时,也将越来越多顶尖科学家带到上海,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在前沿理论研究、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深入探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在首届论坛上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论坛能聚集全球大批顶尖科学家到上海来发展科学,让更多人意识到,上海乃至中国对科学的重视程度,扩展了上海“海纳百川”的内涵。

开放一直都是上海的最大优势,打开大门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共同推进科学研究等全方位国际合作,正体现了一种开放的姿态。上海也将以论坛为契机,携手各国科研精英,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最大程度共享上海的大科学设施,积极发起和参与国际科学创新交流与合作,努力打造更开放的平台,深度融入全球科创网络。

启发年轻英才

罗杰·科恩伯格介绍,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有个重要宗旨:培养青年科学家。“希望中国年轻科学家积极参与全球基础科研,并有更多突破,协会愿意提供更多帮助。”

协会副主席、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也认为,诺奖得主应该更关注年轻人。他年轻时就读的物理系,有6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让他受益匪浅。“如果我们坚持与中国的年轻人交流合作,将会长效提升科学和教育水平。”

顶尖科学家们视“传承”为至宝,希望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科研精神在晚辈手中薪火相传。今年的论坛将继续举办青年论坛,十多名上海“英才计划”学生会受邀与顶尖科学家面对面交流。

去年,已有一批中学生参会,在与诺奖得主的对话里,收获了十分宝贵的人生“礼物”。比如,华师大二附中高三学生樊悦阳,代表1号桌做总结发言,围绕“好奇心”“专注力”“勇气”三个单词,流利完成2分钟英语演讲。

“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更坚定了我的科研之路。”如今,樊悦阳已身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走进顶尖实验室,见到了很多以前非常崇拜的教授。“许多科学家坚持一辈子,只为解决一两个核心问题,他们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在会场上有些怯生生的许沛茹,今夏从复旦附中毕业后,来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数学专业;最年轻的参会成员谈方琳,从延安初级中学考入了心仪的华师大二附中……

论坛上,受到顶尖科学家的点拨与启发,少年“英才”们展翅高飞;而在会场外,论坛也激励着更多年轻人,踏上追求科学的旅程。

建立科学社区

上海正努力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深化基础科学研究,培养年轻科学家,共建科学家专属实验室和联合实验室,有效推进科学社区建设。同时,上海也将为顶尖科学家们营造更好的工作环境,提供更优的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去年的论坛开幕式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首个“科技社区”在临港启动。这也是首届论坛带给上海一份实实在在的“礼物”。

项目的核心价值,是将有产业化前景的顶尖科技原创资源注入上海,与中国庞大的应用市场对接,借助世界顶尖科学家的“集群效应”,引进一个顶尖科学家、带来一个团队、落地一批项目、实现原创效能,让更多基础、原创、产业创新成果“开花结果”,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注入新动力。

科学社区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为基础,以科学资源转化利用为目标,以国际化知识产权服务、产业基金服务为支撑。罗杰·科恩伯格透露,协会将全力推动顶尖科学家与上海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深入合作,开展一系列项目。在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将公布科学社区建设的最新进展,一批全新的科研合作项目也将同时揭开神秘的面纱。

礼物 1 基础科研的提升

重视无以复加,推广不遗余力,唤起更多人的共鸣与追随

礼物 2 开放合作的精神

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集聚配置创新资源和要素,让科技创新焕发蓬勃生机

礼物 3 青年科学家的培养

中学生参会,与诺奖得主对话,也激励更多年轻人踏上追求科学的旅程

礼物 4 科技社区的启动

推动顶尖科学家与上海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深入合作,开展一系列项目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