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5日 星期一
商务车上开讲“化学课” 神仙眷侣从北极圈到滴水湖 携手“不迷路” 梦想为舵好奇为帆 专注为桨 从“我为实验狂”到诺奖为我“狂” “学渣”逆袭诺奖得主并非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第4/5版: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2019-10-29

“学渣”逆袭诺奖得主并非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威廉·凯林发表演讲本报记者徐程摄

滴水湖畔,“最强大脑”们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再次掀起一场场“头脑风暴”。在主旨演讲环节,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威廉·凯林为大家带来了一道“科学大餐”。不过你知道吗?威廉·凯林并非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这位诺奖大师的身上,还有一段“学渣逆袭”的故事。

威廉·凯林

初进实验室仿佛“灾难”

威廉·凯林上大学时,第一次实验室经历简直可以用“灾难”来形容。“这是个无趣、无法完成且几无价值的项目。在实验快结束时,我指出了这个事实。很可惜,教授给了我一个很差的成绩,还直言我的未来‘在实验室之外’。”

为此,凯林选择成为了一名临床医生。直到后来,他才有机会来到世界一流的导师戴维·利文斯顿的实验室。在导师的指导下,凯林重新走上了科研道路。“他教会了我如何做一名科学家,也改变了我的生活。”

凯林对中国的年轻科研人提出了两条建议:首先是找到一个拥有出色导师的优秀实验室,并尽力与最聪明的人共事。其次,他希望年轻科研工作者记住,自己唯一的责任就是尝试了解真相。“偶尔会有学生向我道歉,说他们得到了不理想的实验结果。我总会说,如果一个实验结果是真实的,那它就不能称为‘不理想’。”凯林表示,对于任何国家来说,要进行创新研究,就必须具有一种文化——真理为王,能够接受和鼓励挑战现有的教条。

约翰·格登

高中生物全班倒数第一

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约翰·格登身上同样有着“华丽转身”的励志故事。在高中时期,他的成绩“惨不忍睹”,生物排名全班倒数第一。老师的评语是:“我相信他想要成为一名科学家,但从他的表现来看,这个想法简直是痴人说梦。他连基本的生物学知识都学不会,想在这个领域有所成就完全不可能。”

这位“差生”的回击始自1962年。在博士后的研究中,他完成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把一只成年青蛙的体细胞核,移植到另一只青蛙的卵细胞里。这个全新的细胞,经过孵化、发育,最终变成一只完整的、发育完全的青蛙。

此前人们坚信,只有生殖细胞能够发育、分化为不同的组织器官。而格登的实验证明,尽管人体细胞发育中已经分化为不同的器官,但这些体细胞依然保留着完整的遗传信息。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发布的获奖评语中说,格登的研究成果“革命性地改变了我们对细胞和组织发育的认知”。即便收获了数不清的荣誉,但只有那张评价刻薄的成绩单,被格登裱起来,挂在自己的实验室里。

两个故事没有美丽的开头,却都演绎出了童话般的结尾。是对自然的好奇心,是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初心,让两位面对科学路上的打击,依然选择诗与远方。不过,让渴望科学真知的少年少一些涨红的羞愧脸庞,多一份自信的笑容,或许他们能少走些弯路,不是吗?本报记者 郜阳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