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
西游记(中国画) 各有甘苦 惠民路上精武门依旧 我们曾经这样称呼老师 以生物学家的眼光看文化 来时莫徘徊
第16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19-11-03

我们曾经这样称呼老师

杨秀国

1982年春天,我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正在筹备创办的河北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任教,一呆就是10年。2003年,我在河北省城石家庄的一家省级报社工作了11年后,被引进到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工作,转眼又过去了16年。在从学界到业界、又从业界到学界的几十年里,我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老师们有过一些交集。有几件称呼上的事,虽然很小,却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刘海贵,是我的任课老师,刘老师曾几次受邀来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担任研究生答辩委员会主席。有一次,刘老师偕夫人一起来河大。我和同班同学焦国章准备一起去看望刘老师夫妇。刘老师1950年生,比我长几岁。焦国章1947年生,比刘老师还大几岁。按说,我和焦国章分别称呼嫂子和弟妹,也能说得过去。

“喊师母,不管年龄大小,辈分不能错。”焦国章没有片刻犹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知识、学问、品德、修养、能力等,和年龄并不成正比。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恩师,不管年龄大小,都要终身予以尊重。

2019年4月12日,童兵老师一行来到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进行交流。我是复旦的毕业生。母校的老师们来了,我自然要接待和作陪。童兵老师,那可是新闻传播学界的“大咖”。但我觉得,对于母校的老师,称呼越自然、越亲切越好。童兵老师没有教过我,我们也没怎么见过面。尽管如此,我们却神交已久。我在发言中,讲到了我和童老师的三个“接近点”或称“关联点”。

我说道:童老师应该属马,我也属马。看到童老师身体这么棒,精神状态这么好,我萌生了一个心愿:12年后的我,能像现在的童老师一样。我要按照这个目标去努力。这是第一点。第二点,童老师是中国人民大学甘惜分先生的博士生,我的同班同学高冠钢是复旦大学王中先生的博士生。你们同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新闻学博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同学的同学也是同学。第三点,我的硕士生,是童老师的博士生。事后,童老师和同行的林溪声老师对我说:你的发言特别真诚,让人心里温暖。

这几年,复旦与河北大学两个新闻学院之间的来往和交流明显增多。这是因为:河北大学毗邻雄安新区,到雄安新区考察、调研和进行学术交流十分便捷。还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是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的领军院校之一,实力雄厚,声名远播。河北大学新闻学院的发展和提高,离不开复旦大学等名校的帮助和支持。正因如此,我与母校老师们交往的机会也多了起来。见面较多的,是廖圣清老师。廖老师来河大当过答辩主席,作过学术报告,还曾带领河大的研究生到雄安新区实地考察和调研。尽管廖圣清学术成就不小,但年龄却比我小很多。自然而然,我们就以“师兄”“师弟”相称。每次见面,先是握手、拥抱,再是聊天叙家常。直到现在,我们还在手机的“运动健康”上相互点赞。

称呼,是小事,也是大事。在很多场合、很多情况下,不称官衔、学衔的称呼,更透着亲切、亲近。我与复旦新闻学院老师们称呼上的几件事,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着复旦的情怀、包容和讲求实际、不务虚名的精神。

把学习作为一种终身追求。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