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音乐剧应有可传唱的好歌 全球首发,考察亚洲演艺之都的硬指标 从《大上海》看海派文化新境界 书画“红楼” 箱子里的乾坤 赞史依弘的自励、自信和自由
第16/17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19-11-17
中国心、求同心——

从《大上海》看海派文化新境界

◆北野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53岁“移民上海”,过了几年发现居然回不去了!问住在上海的北京爷们,回答都一样。这让我非常吃惊!北京人的骄傲被上海文化瞬间融化!不论贫富,人们安静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作为一个研究文明学的人,我一直思考:为什么?海派文化的魅力怎么来的?其精神实质是什么?

最近看了纪录片《大上海》,我找到了“答案”。原来上海之“大”在于其“心”而不是尺度;其“心”不仅是“中国心”,还有一颗上海特有的“求同心”。这部片子精彩、高超之处,便在于其理性客观展现了“大上海”独特的“心路历程”,用八集篇幅从不同时空维度,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大上海”特有的感人至深的“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叙事,体现了海派文化独有的境界。

江南人具有通情达理,头脑灵活,手脑并用的文化传统。从文明角度看,江南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相比,具有较好的可塑性。这是一颗虽然古老,但温和稳重而精明开放的心。这是海派文化的第一个历史基因。

上海地处中国南北海岸中点,背靠长江流域,是中国本土商业贸易最发达的地方。做贸易,不分南北,都必须讲求“信誉、效率、开放、灵活”的同心。这是海派文化第二个源自本土的重要商业文化基因。

如果我们以数千年为一个时间单位看世界,在各大文明中,唯独产生于黄河、长江、珠江这两江一河流域的古中国文明到今天自始至终一脉相承,没有断过。《大上海》揭示了一条历史轨迹,更重要的是呈现了中国人求生存、谋发展,自强不息的心路历程。

上海经历了两次淞沪战争的生死考验。那是生死之心。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次“民族战争”,激励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觉醒。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上海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背靠无比广大的中国内陆市场,以最富裕的长江三角洲文化作为基础,始终面向大海,拥抱世界。《人民的上海》这一集,着重彰显的是求同心。而最后改革开放的两集,挖掘的是艰难中求突破、求改变的心,以及不断追求进步、卓越的进取心。

上海的“大”,在有形有相中蕴含了无形无限的创造力,是中国心,求同心最好的证明。这也是本片深刻之处。创作者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突破了传统历史叙述及画面堆积,深入大上海的心,勾画了大上海无形无相的精神气质。

人心是决定文化、文明的核心要素。有什么心,就有什么人、什么样的文化与文明。解决人心问题要从修自己的心开始。

“海派心”,由中国江南文化的优雅、勤劳、智慧和中国传统商业文化务实、讲信誉和效率,以及西方文明更理性全面的法制精神构建,成为海派文化包容、丰富、追求卓越及秩序,深谋远虑的表征。这是一颗全新的“中国心”。她脱颖而出,光辉灿烂。

海派文化同样追求大时代下的新境界,以巨大的心灵觉醒与演变带来无限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以文化包容、自信、务实、肯干、智慧等为核心,形成追求卓越的实力,逐渐形成“中国心”“求同心”。

人类千百年来的文明进步都可以归结为“心灵”的文明进步。这颗文明进步的“心”,就是人类不断演进的“同心”。作为一个中国特大城市,上海不是没有自己的问题,但上海的优点是独特的。它的成就的根本在于此片展示给我们的“大上海,中国心、求同心”。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