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音乐剧应有可传唱的好歌 全球首发,考察亚洲演艺之都的硬指标 从《大上海》看海派文化新境界 书画“红楼” 箱子里的乾坤 赞史依弘的自励、自信和自由
第16/17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19-11-17

书画“红楼”

◆马尚龙

一部《红楼梦》,传诵数百年。

恰是有这部巨著的感召,文学、戏剧、绘画、音乐等各种样式的《红楼梦》应运而生,并且都将演绎《红楼梦》,作为自身的成就和境界。

刚刚在田子坊艺术中心举办了一场“书画‘红楼’”的展现。书,是苏州评弹说书之“红楼”开篇;画,是戴敦邦之“红楼”画作。苏州评弹和中国画,看似没有关联的艺术形式,实在却是画中闻琴瑟错杂,书中见泼墨写意,在“大观园”,更是曲径通幽,殊途同归。

著名画家戴敦邦先生,是画界的“红楼”大家。从1977年受邀为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迪夫妇翻译的英文版《红楼梦》插画,四十多年来,戴先生一直将《红楼梦》作为自己的重要创作题材,历久弥历新,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相比戴敦邦先生的个体创作,苏州评弹的《红楼梦》,则是一代大师群星荟萃。《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和故事,在苏州评弹中都有展现。尤其是弹词开篇,更是流派纷呈,堪称经典。蒋月泉的《宝玉夜探》,那一句蒋调“隆冬寒露结成冰,月色迷朦欲断魂”,不知醉倒了多少听客;徐丽仙绵软的丽调《黛玉焚稿》,满是秋风秋雨的萧瑟……

去年隆冬时节,我参加了戴先生的一个红楼主题活动。戴先生说到了红楼,也说到了评弹,说对评弹《红楼梦》,也已经有几十年的爱好。戴先生当时就唱了一句蒋调《宝玉夜探》:“隆冬……”唱者无心,听者有意。我突发灵感,应该来一场国画《红楼梦》和评弹《红楼梦》的融合展现。

如果在欣赏戴先生“红楼”画作时,有吴侬软语的评弹开篇解读,当是绘声绘色;如果在听“红楼”开篇时,可以叠化出怡红院潇湘馆浅吟低唱的意境,当有宝黛徜徉画笔与琵琶间之美妙。我喜欢“融界”甚至超出了“跨界”。跨界是跨到了另一个领域,融界则是两个领域的某一个点重合在一起,产生奇妙的艺术发酵。

书画红楼,可谓是一次中国画和苏州评弹的融界展现。不在于美术跨界至评弹,也不在于评弹跨界至美术,而在于因《红楼梦》融合在一起。我有信心为两者的融界,做点通融的事情。这一个“隆冬”之夜,开始了我作为“书画红楼”策展人将近一年的策划。

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向来钟情中国传统文化,对戴先生四大名著人物画,更是视之为评弹表演的“教辅书”。他听闻我的创意,也极力推崇支持。这次“书画红楼”展现,高博文率领陆锦花、朱琳、陶莺芸、吴啸芸、徐一峰、侯骁晟这几位上海评弹团名家,用“红楼”开篇来演绎戴先生的“红楼”画作;除了演唱,高博文还担任读画者和说书者——用评弹的方式来讲解戴先生的画,同时也会介绍每一段红楼开篇的创作由来和流派。

一部《红楼梦》,串联起了戴敦邦先生的“红楼”画作和评弹“红楼”开篇名段,将成为画界和评弹界的融界佳话。于每一个读者或是听众,则是一次全新的复合型艺术享受,并且会因此对戴先生的“红楼”画作,有更精深的读懂,对弹词开篇《红楼梦》名段乃至苏州评弹,有浅尝而不止的爱好。

本次书画红楼也是和海派文化很贴切的契合。田子坊集上海的市井、时尚、文化、艺术于弄堂间,弥散着上海的气息,是寻味上海的绝佳之地。在嘈嘈切切错杂弹之中,就见闻到了国画“红楼梦”和评弹“红楼梦”,大珠小珠一般,落入了曹雪芹的《红楼梦》玉盘。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