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兴坤
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举国欢庆。是日,我锁定荧屏,全程观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盛大庆典实况转播。阅兵式上,军人们挺拔身姿,迈着铿锵的步伐,尽显中国军威。受阅的15个徒步方队中,有一支头戴蓝色贝雷帽,身着荒漠迷彩服的维和部队方队。中国维和部队参加阅兵,这在我国阅兵史上尚属首次,向世界宣示中国的大国担当。这使我想起《新民晚报》副刊早已关注这支部队。
曾因工作关系,我与维和部队有过交往。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兵力最多的国家。在联合国7个任务区,2500名中国军人守护在最危险的地方,先后有13名维和勇士牺牲在异国他乡。两年前,给晚报副刊写了篇千余字的散文,记述“维和英雄”、一等功荣立者张勇。他原是某分部部长,两次带队赴非洲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被评为“感动非洲十大中国人物”之一。发稿时留言:“因受文字限制,有的情节只能忍痛割爱。”编辑阅后回复:“放开写。”我推翻原稿,写成七千余字的《授勋在大年初一》。农历正月初三,晚报星期天纪实版编发,还配发了3张照片。我随即将微信公众号的电子版转发给张勇。元宵节过后,我出差到青岛,张勇特意从济南赶来,与我会面。我们在靠近海边的一家酒店相聚,一同的参加有他的老部下和战友。我把复印的晚报“星期天夜光杯”送给张勇。他已在第一时间通过微信朋友圈转发给参加维和的官兵。“执行维和任务过去将近十年,《新民晚报》又让我们‘火’了一把,再次让我们出彩。”张勇动情地说。写此稿时,
原海军青岛401医院政治处主任甄玉改出了力,给我寄资料、发图片。“今天怎么没见甄主任?”张勇解释道:“她现为医院的代理政委,工作脱不了身。”甄玉改参加维和时是营职干部,儿子出生才八个月,正值哺乳期。但她要求参加维和心切意决,最终获组织批准。维和期间,因完成任务出色,荣立二等功。去年九月,提升为海军971医院政委。
作为指挥员,张勇回想起跟随远征的战友,因使命特殊,未尽人意而愧疚。三级士官陈龙,出征第四天,母亲查出癌症,家里瞒着。张勇获悉时,怕他心理上承受不了打击,指挥部研究对其暂时保密。与此同时,指派原部队的同志到陈龙老家看望,为其母联系住院。张勇还通过爱人给陈龙家寄2000元慰问金。不到半年,陈龙母亲病逝。待到凯旋时,组织将实情相告,陈龙抑制不住悲痛,号啕大哭。回家在母坟前磕头、上香。转业那年,张勇专程到他家乡江苏宿迁,与地方政府协调,帮助安置工作,弥补遗憾。
我所在单位姜涛、宋立华两博士,是随原北京军区第七批赴利比里亚维和的。看了《授勋》一文,他俩感同身受。姜涛出征时,父亲突发脑梗住院,妻子身怀六甲。妻子看出丈夫的心思,一边精心为他准备衣物,一边说:“不要多想,维和有你,家里有我。”那段时间,她自己去做产检,还与婆婆轮流陪护公公。维和期间,姜涛收到妻子发的儿子满月照,思绪万千。为纪念在非洲的日子,他给儿子起小名叫“非非”,还把儿子的照片印在维和纪念册里。我问起他父亲和孩子的近况。他说,父亲与新中国同龄,现身体无大碍。儿子今年上小学六年级。姜涛现担任研究室副主任,成为学科带头人。
情浓说征尘,使命永难忘。每个维和勇士身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的家庭。他们用热血和忠诚,青春和智慧,在维护世界和平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把象征荣誉的勋章挂在绿色的橄榄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