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瑞
中年得女,不胜之喜,然接踵而至的是令人焦头烂额的育儿问题。比如,小毛头不明原因的哭一度令我烦恼甚至抓狂。
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有时候婴儿哭是黏人,迷恋起大人的怀抱了。女儿已十岁的同事C就是抱持这种观点。他说,从医院回到家不久,为了避免娃黏人,他狠狠心不理会她的哭,爷爷奶奶不忍心,想要干预,硬是被他阻拦了,半小时后娃哭累了“投降”,从此不再黏人,把她从怀里放到床上,乖乖地不哭不闹。我弱弱地问,这么小就这样做是不是操之过急了?C答曰,做规矩宜早不宜晚,晚了要矫正过来难度很大。听来确有道理,我也跃跃欲试。
某个休息日,我给闺女换了尿布,喂了奶,确认其身体无恙,她还是哭,即使抱起来哄也一时没法让她静下来。前一晚就因为她持续的哭而没睡好,有点着急上火了。蓦然想到C的育儿经,不如现在就试一下?
一旦决定横下心来不去理会闺女莫名其妙的哭,奇怪得很,烦躁的心情顿时平静放松下来。我任由裹在包被里躺在沙发上的闺女哭,一边做自己的事,期待着闺女不久后偃旗息鼓。等做完自己的事,我来到她身旁,故意摆出一副冷冷的表情说:“别哭了,哭了也没用,还是省点力气吧。”她似乎听懂了,一下子止住哭,黑眼珠子盯着我看,像是在琢磨什么。我以为拷贝C的做法奏效了,正洋洋得意,不意她故态复萌,启动了新一轮哭闹。此时已过晚上11:30,仔
细一算,快一个小时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她哪来这股能量啊?
此时,当天下午在线向我传授了不少育儿知识的大学校友L发来一个题为《新生儿知识》的文档,我便不失时机地向她请教。L为了养育好女儿,曾在怀孕期间参加有关培训,最后获得育婴师证书,掌握了许多理论知识,而且作为过来人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L说,她在培训机构学到的是“婴儿一哭就抱”,不让婴儿养成哭闹的习惯,并且被告知婴儿哭有利于加强肺活量的民间说法缺乏科学依据;之所以一哭就抱,是基于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需要考虑,对婴儿的情感满足很重要,一旦TA产生了安全感,即便脱离大人的怀抱或者大人一时不在其视线范围内,也不会哭。
我茅塞顿开,也深感汗颜,赶紧用纸巾拭掉闺女满脸的泪水和头上的汗水,把她抱起来好言安慰。这时她才显示出疲倦,不一会儿小脑袋靠着我的左前胸睡着了。是啊,闺女来到人世还不足两个月,面对陌生的世界,除了本能的生理需求外最需要的是安全感。作为父亲,我本该用温暖的怀抱和耐心的劝慰回应她的哭泣,让她感受到爱和安全,却置之于一旁,实在是无知!
不禁想到曾读过的一篇心理学文章,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所做“绝望之井”实验的结论说:对灵长类动物而言,早期严重而持久的孤立,会导致孩子心理残伤,这种影响直至终生。我想,这绝非危言耸听。回应婴儿这件事还真不可小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