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雨中晴 石城枫红 摇蚕豆 “不要脸”戏说 招牌菜的姿态 《繁花》也用的“搨”字 也说吴淞老街
第15版:夜光杯 2019-11-23

摇蚕豆

施国标

深秋,金灿灿的稻谷一收,接下来就要在田埂上“摇蚕豆”了。

妻子腰系一只小花袋,里边装了些蚕豆种,手里拿了把菜刀对我说:“我去田里摇蚕豆去了。”用刀下种,分明是栽,但农家人偏偏要说“摇”,这种极富诗意美感的名字,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不禁让我对庄稼人再次肃然起敬了起来。

从我记事起,就看到母亲在队长的安排下,下棉田“摇蚕豆”。那时“摇蚕豆”多半由妇女担当,男人去干更重的活。她们腰系小花袋,装了少些豆,但拿的却是一把长柄铁锹,在下种时,身子向前一倾一弯地摇摆了起来,农家人管这叫“摇蚕豆”。

在所有的农活中,“摇蚕豆”是轻松的一种,她们手里拿着长柄铁锹,在棉田里拎起铁锹往下用力一铲,再往前一推,刀口入泥便出现了一个深深的缝隙,然后母亲从小花袋里掏出二三粒豆种,不偏不倚地投向“缝”里,这一动作连贯又快疾,好不娴熟。就这样,一块偌大的棉田内,豆娘们嘴里唱着歌,手里摇着豆,摇得田间白棉笑,摇得篱上豆角翘,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勾勒出一幅美好的《秋种图》。

我也记得,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农家人缺粮少食,劳动时肚子也饿得快。无奈之下,我的四婶把豆种往嘴里塞,豆腥虽重,但嚼下几粒多少也能充充饥的。

田里的豆年年是要种的,在口粮中算是一种补充,因此“摇蚕豆”不仅在大田,凡田埂、浜滩上,只要能下得了种的,都得见缝插针。蚕豆一旦收成后,鲜豆可煮了吃,又可剥了豆瓣放在咸菜里炒了吃,鲜香可口。干的蚕豆储藏起来,在农闲里炒着吃,香一气四溢。冬天里,放在脚炉的柴火里煨蚕豆吃也是十分有趣的事。我兄姊几人围着脚炉,在火堆上放上几颗蚕豆,那蚕豆受热膨胀蹦跳出来,火星四溅,或“噼”的一声像放屁,让我们直被逗得前俯后仰。

秋来种豆,妻子自然下田了,而时下蚕豆种子未必是用铁锹去“摇”了,用的是一把菜刀。但农家人对豆是充满着情结的,即使用菜刀在种,但依旧没有忘记一个“摇”字。

原来,劳动也靠智慧,“摇蚕豆”创造了美的意境,它像一首诗,永不停息地散发着泥土芳香。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