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夫
曾是沪上第一男寿星的秦茂堂先生,寿至113岁,至今还保持着“沪上第一男寿星”的纪录。他的长寿经就是作息有序,生活有律。他的生活有点像时钟,走得十分标准,很有规律。早上六点起床,先吃早茶,有饼干、点心等,八时早餐,然后到小区嘎讪胡;中餐后午睡一小时,然后看书读报,与人交流;晚餐后看电视,晚上七时洗个澡,就是大冷天,也照洗不误。八时上床睡觉。这样的生活规律,一年四季雷打不动。他曾经笑着对我说:保持生物钟,生活才轻松。
我在近十年采编上海百岁寿星的活动中,发现不少百岁寿星都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条不紊,很有规律。他们异口同声地介绍,这是他们的养生之道,这有力地印证了“现代法国小说之父”巴尔扎克说的:“有规律的生活,才是健康与长寿的秘诀。”
老寿星说的“生物钟”,又称生理钟。它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实际上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地球上的所有动物都有一种叫“生物钟”的生理机制,也就是从白天到夜晚的24小时循环节律,比如一个光-暗的周期,就与地球自转一次吻合。生物钟是受大脑的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简称SCN)控制的,和所有的哺乳动物一样,人类大脑中SCN所在的那片区域处在口腔上腭上方。我们之所以会有昼夜节律的作息、睡眠与清醒,以及饮食行为,就是因为有这个生物钟。可见,研究生物钟,在医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就是对养生之道也起着促进作用。因为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交替进行,天长日久,就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动力定型,从而产生“生物钟”的生理机制,这无疑对促进身心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记得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由智慧养成的习惯能成为第二天性。”坚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便会习惯成自然,“生物钟”会自然报点,人的机体到时会自然反应出来。比如,晨起不久,就会有便意,不拉不爽;午后会倦意袭来,非要小憩一会;晚餐后,情不自禁地想外出散步、活动活动。倘若打乱了生活规律,就会睡不好,吃不香,便不通,人就会甩头甩脑,精神萎靡不振。荣获今年上海“十大男寿星”之一、109岁的陶瑞生,家住浦东,担任过多年村长,人称百岁老村长。他一辈子与田野打交道,手脚从无闲过,因此他退下来后,每天吃过早饭后,喜欢在田间看看逛逛,他说;我一看到绿油油的庄稼,就会神清气爽;一天不看到绿色植物,就浑身不自在。
当然,我们讲生活有规律,不是提倡呆板的机械生活,而是提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讲究养生之道,应早起早睡,定时吃饭,定量饮食,不要暴饮暴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