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并非无中生有  只为百花盛开 不曾为自己办过专场  全力把机会让给新人
第15版:文体新闻/文娱 2019-11-28
复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十年摸索

并非无中生有 只为百花盛开

王安忆(左)在研讨会上

“中文系不培养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陈思和回忆,当他作为77级学生进入复旦中文系,系主任朱东润在第一堂课上说的这句话让全班都傻了。但十多年前,时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想:“既然MFA作为美国作家的最高学位,培养出了白先勇、严歌苓等一批作家,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经过长时间的努力,2009年作为专业学位的创意写作(MFA)在复旦诞生了,这也是中国大陆地区高校中第一个以培养文学写作者为宗旨的创意写作专业硕士点。

日前,以“我们在校园写作”为主题的复旦MFA成立10周年高峰论坛上,人们更想知道,在王安忆的带领下,MFA到底学了什么?有了哪些成果?

“不可思议”的王老师

“当年(王)安忆到复旦教书,我觉得非常奇怪,不可思议,无法理解。我想她一定是觉得作家这个行当是可以教出来的,但按照我的想法,作家显然是教不出来的。我觉得王安忆是在做一件蠢事,她不仅想把自己的写作秘诀无私地奉献出来,而且还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希望培养出能超过她的人。”论坛上,作家叶兆言直言不讳。

无论如何,文学写作的教授,开始了。到底什么是可以教的?这是MFA需要解决的问题。王安忆曾在一篇“课程宣言”中提出,故事、情节和文字,这些是在“人力可为的范围”。“同学都记得,王(安忆)老师每次开题选题,上课时的灵魂之问,你为什么这样写?这个人物背后的动机是什么?这个故事的逻辑是什么?就像苏格拉底式的助产士一样,帮你把孩子生下来。”复旦中文系教授严锋说。

王安忆的“小说写作实践”是MFA学员的必修课,这门课的任务是写一个虚构的故事。开课前的假期,王安忆会先指定一个地方,要求选课学生实地探访。这些地方大都很有来历:由厂房改造的“田子坊”、曾为“远东第一屠宰场”的1933老场坊、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改建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福州路旧书店、鲁迅纪念馆……她要求学生以当地为背景,虚构一个故事。先写出开头,拿到课上讨论,回去修改和续写,下次课上再讨论。如此周而复始,尽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讨论环节通常以王安忆的“质疑”开始:这个开头有没有继续“生长”的可能性?如果有,你要怎样选择和利用这些可能?如果没有,可以增加哪些资源?用王安忆的话说,这叫“无中生有”“无端生是非”,“就像万花筒,略一转动,百花盛开;再一转动,千树万树;再再转动,繁花生锦,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没有经验的学生们

入学面试时,王安忆并不特别在意考生的创作经验。如今MFA毕业、在文坛崭露头角的学员,入学前大都没有真正写过小说。复旦更关注的是考生是否做好了创作的“准备”,比如长期的阅读积累,比如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这是一个全新的写作训练的经历。”作家、资深编辑金宇澄曾担任复旦MFA首届校外兼职导师,在他的印象中,这是一门费心费神的工作,不同于编辑事后介入作品,而是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大量参与。“这种过程让我发现了在编辑岗位难以发现的作者。”他至今记得一位来自温州的学员,“家里是做生意的,我在其他小说中从没看到过像他所写那样关于经商温州人如此热闹、丰富的场面。”

除了作家、编辑的教学模式,复旦MFA重视跨学科艺术的培训。2010年以来,创意写作专业先后邀请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编舞家舒巧、上音音乐剧系主任金复载、书法家刘天炜、纪录片研究专家林旭东、滑稽表演艺术家王汝刚等“开课”。青年作家、复旦MFA教师张怡微说,尽管复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课程的主体是小说、散文、诗歌,学生经由课程依然能得到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可能。“今天学习创意写作的同学,如果未来成为作家、大作家,很可能不是因为你们进了这个专业,学过创意写作。石头永远孵不出小鸡,如果你们能够成功,只能说明创意写作课堂更容易让你们破壳变成小鸡,更有利于你们脱颖而出。”

本报记者 孙佳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