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家(中国画) 悄无声息 “平天下在治其国”(二) 通向光明之路 走近赵超构的另一扇窗 重温《海上钢琴师》
第16版:夜光杯 2019-11-30

走近赵超构的另一扇窗

丁法章

今年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著名杂文家和社会活动家赵超构先生诞辰110周年,青年学者富晓春所著的《赵超构书信往事》一书,在这样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重要节点隆重推出,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赵超老是我国新闻界泰斗式的人物,是中国晚报界的一面旗帜。他对如何办好社会主义晚报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既是社会主义晚报学说的积极倡导者,也是卓有成效的践行者。1988年2月,我从《青年报》调任《新民晚报》,有幸在他的有生之年,追随他左右,成为他倡导的“飞入寻常百姓家”、“短广软”等办报理念的“实践者”和“见证者”,并亲聆他的谆谆教导和循循善诱。我真心诚意地拜他为师,曾取他姓氏的一部分作过笔名,并尝试学习林放笔法,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写作,一年写下112篇时评短文。

我永远不会忘记,在华东医院的重症病房,我紧紧握住赵超老削瘦如柴却曾经写出《江东子弟今犹在》等不朽之作的如椽之手,感受着一位伟大的报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留下的微弱而又强烈的气息与情感,他的音容笑貌在那一刻定格在我的生命历程中,像一座矗立的丰碑,一直激励着我前行、奋进!

这本书的作者富晓春,是我一直关注并看好的青年后学。他是赵超老的老乡,还是亲戚。我与赵超老的女儿刘芭,还有《新民晚报》一行人到文成追寻赵超老的足迹,他是陪同我们的“接待方”。他热情豪放、精明能干的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著名老报人、老作家徐开垒曾经说过:“他(赵超构)以新闻工作者身份,经历了几个极为复杂的年代。他的事迹确实值得大写特写,这不仅因为他的人品不凡,更由于他所处的时代不平常。”晓春写的这本《赵超构书信往事》,不啻是为赵超老“大写特写”的最好范例。这是一本书信集,又是一本人物散记。全书共收集各类书信76封。共分五辑:阅尽沧海时;飞入百姓家;有朋远方来;舐犊情深处;月是故乡明。作者以书信为由头,讲述寻找书信的过程和隐藏在书信背后的故事。正如作者在跋中所说的,书信只是他的“一把鹤嘴镐”,主要还在于寻找“藏在美丽沙漠中的那口井”。

大家都知道,散佚的信件收集起来并非易事。它不像文章,在报上发表或收入书籍,有案可查;大多数的人读信后,没有保存的习惯,往往一丢了事。更何况与赵超老同时代的人大都故去,只能从故纸堆中寻觅,或寻访他们的后人,尽最大的努力去收集。作者常年累月,四处甄采,集腋成裘;讨流溯源,史料钩沉,遂成此书。不用说,这完全靠的是脑力、脚力,还有耐力。

书信作为一种带有私密性的文体,在写作之时并无意于发表或让人阅读。对于渴望了解赵超老人生及经历的人,这本书委实是探寻他内心世界的“金钥匙”。“造反派”盯上神秘的“苏州女人”,她与赵超构有何瓜葛?“三张一赵”妇孺皆知,“大赵小赵”又有谁知?他与巴金、张乐平、黄佐临、张友鸾、张西洛等名家大腕又有什么交集?舐犊之情乃人之常情,他对孙辈会有什么期望呢?……从书信里看赵超构,那是一位生动鲜活、真实可爱,一位有血有肉、重情重义,带有几分人文温度的报人形象!

本文为《赵超构书信往事》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