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智慧快餐 享清福 家有两“宝” 稻乡留影 乌盆尝鲜纸上游 辞旧迎新的快乐 “野外婆”
第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19-12-08

乌盆尝鲜纸上游

陈钰鹏

小学生们常常会在嘴边挂着顺口溜,比如说“竹管做身毫做头,乌盆尝鲜纸上游”。这其实是一个谜底为“毛笔”的谜语。

毛笔是起源于中国的传统书写和绘画工具,系用动物的毛毫制成,被列为中国的文房四宝之一。我国一直流传着“蒙恬造笔”的说法,认为毛笔是督造万里长城的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他并以兔毛改良过毛笔。实际上在秦以前已开始使用毛笔,1954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的战国墓穴中出土了一套写字工具,其中有一支用优质兔箭毛制成的毛笔。秦以后,出现了很多制笔的能工巧匠,如三国时期的韦诞、唐朝的铁头及北宋的诸葛高。元代,湖州笔匠冯应科、陆文宝的制笔工艺世代相传并不断发展,形成全国闻名的“湖笔”。湖笔之所以受到赞美,应归功于其内在质量,湖笔讲究“三义四德”,“三义”指“精”“纯”“美”(从工

艺角度而言);“四德”即(书写效果的)“齐”(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平齐)“尖”(笔毫聚拢时末端保持尖锐)“圆”(笔毫圆满如核,毫毛充足)“健”(将笔毫压下后提起能立即恢复原状)。

制毛笔后亦用羊、鼬、狼(黄鼠狼)、鸡、鼠等动物

的毛,古代也有用人的头发或胡须制成的毛笔。毛笔制作除湖笔外,尚有宣笔、川笔等派系。

毛笔有很多别名,不妨提取几个示之:“毛锥子”(毛笔头形状如锥)、“文翰将军”(拟称,宋·叶廷珪《海录碎事·文学·笔》:“文翰将军,笔也。”)、“三寸鸡毛”(古有以鸡毛为笔者)、“中书君”(拟称,宋·苏轼《自笑》:“多谢中书君,伴我此幽栖。”)……早先,笔用“聿”表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律称“毛笔”,尽管如此,白居易仍称笔为“毫锥”。南朝梁文学家徐摛曾写有著名的《咏笔诗》:“本自灵山出,名因瑞草传;纤端奉积润,弱质散芳烟。直写飞蓬牒,横承落絮篇;一逢提握重,宁忆仲升捐。”有考古学家提出,根据对殷墟的研究,商朝时中国人主要还是用毛笔写字的,只是由于书写材料和毛笔字无法保留至今,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似乎都是甲骨文,商王朝的存在幸亏有甲骨文的见证。

毛笔分软性、硬性和中性,软性包括羊毫、鸡毫,硬性有紫毫(野兔项背上的毛)、狼毫(黄鼠狼毫),中性亦称兼毫,有羊紫兼和羊狼兼之分。

现在有人发明了一种储水毛笔,可将墨汁储存在笔杆中,并在笔杆上装了按钮,按动按钮,墨汁即给毛笔“添墨”,因而可保持书写的连续性并实现字的浓淡、肥瘦和枯润。

愿书写人都能“梦笔生花”,不过更多的人喜欢自称“秃笔”。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