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龚敏迪
如果某物放颠倒了,上海话里叫“丁倒”,例如:侬拿搿只花瓶放丁倒了。另外,“丁倒”也有“歪歪扭扭”的意思,例如:字写得丁丁倒倒。
《吴下方言考》:“案,丁倒,倒转也。吴谚谓倒为丁倒。”比如“丁倒立”,就是头朝下倒立。“丁倒”也作“仃倒”,冯梦龙《桂枝儿·兔毫》:“墨头仃倒的相思也,怕花笺写不了。”清朝曹寅的《菊蟹竹菇》中写道:“竹菇丁倒自圆匀,缚束韩彭一辈新。”另外,南朝刘义康的《读曲歌》中有“鹿转方相头,丁倒欺人目”之句,其中“丁”是“顶”的意思。北宋何薳的《春渚纪闻》中有“坤水长流,灾在丙午,丁风直射”,其中“丁”也是“顶”。
《尔雅》:“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所以“顶风”也作“丁风”,着力点在下则丁倒,毛笔写字是“墨头仃倒”。丁倒也是颠倒,因为上大下小就感觉不稳当,倒立是身体的颠倒。东西拿反了就是“拿丁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