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苗岭春光 订报纸留住父亲 夜救产妇 暖方度暖冬 珍藏56年的日记本
第21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2019-12-14

珍藏56年的日记本

周晓华

我的老排长、今年76岁的梁体清小心翼翼地珍藏着一本56年前的袖珍日记本。

1961年夏天,老梁从上海静安区参军入伍至34师侦察连,1963年成为该连二班战士。1963年全军掀起的“大练兵”和“大比武”实战训练高潮。当时侦察连二班作为“训练先行班”,将闻名全军的“郭兴福教学法”与侦察兵作战特点相结合,改进擒敌格斗动作,创编了捕俘拳,提高了实战练兵质量,1963年9月、1964年8月,二班先后在南京军区、全军侦察分队比武中荣获一等奖和集体二等功,二班全体同志先后受到叶剑英元帅,罗瑞卿、张爱萍、许世友、李德生将军的亲切接见。

无巧不成书,1971年初,我也从上海静安区参军来到陆军34师侦察连。梁体清排长负责来自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等地30名新兵的军事训练。在先后与老梁及二班老兵的交谈中,我点点滴滴了解了他们在大比武中的光荣经历,佩服貌不惊人的他们曾经是全军侦察兵的翘楚。2014年我从单位退休,时间宽裕了,于是将打算变为行动,决心整理侦察二班参与“大比武”的史事。

我多次与老梁面谈,联系仍健在的侦察二班在上海的老方、老申,居住北京的老吴、南通的老陶,告知构想,征询意见,遗憾的是他们都无法提供书面资料。由于时隔久远,年逾七旬的亲历者们记忆断片,叙述零碎,增大了还原史实的难度。

正绞尽脑汁时,老梁打来电话,说他在家整理旧物,翻出当年侦察二班军训时拍的老照片和一本日记本。日记本为100K、60页的软面日记本,苏州百货采购供应站经销,苏州印刷厂出品,天蓝色水波纹封面上印有行书“苏州”二字,封面左下方印着江南庭园。因日记本只有成人半个手掌大小,故称其“袖珍日记本”。

日记的纸张已经泛黄,但字迹清晰。从1963年4月至11月底起,共记载近60篇日记,短则四五十字,长则一百多字,简明扼要地记述了当年侦察二班开展实战训练和参加大比武的情况。

首篇记于“1963年4月22日,地点淮阴”:当天上午二班同志“离开心爱的连队”,乘长途车去淮阴军部,“一路唱着歌,歌声响亮”,可见他们有多兴奋。“到军部招待所,见到了(12军李德生)军长,他亲切地问长问短”。对军首长的关心,梁体清表示“自己一定要奋发努力”。可以想象,一个普通战士在见到军首长时的激动心情。

另一篇1963年9月28日的日记写道:“今天(军区)侦察分队比武开始,心情有些紧张。”“格斗动作还不太熟练,要加强训练。”字里行间透露出比武现场的激烈气氛。

据老梁回忆,袖珍日记便于随身携带。那时训练非常紧张,每天晚饭后抽时间从汗湿的军装口袋中取出日记本,坐在桌前、依在腿上,或者干脆钻入蚊帐里,打着手电,回想并记录当天发生的事。每篇日记的文字虽然简短,但时间、地点、人物、事由、结果清清楚楚,为我整理资料和写作提供了依据。阅罢日记,一个虚心好学,不畏艰辛,团结拼搏的普通士兵及其战队浮现在我的眼前。

经过几个月时间的梳理,近万字的“大比武中的侦察二班”的文章终于完稿,并先后被《新民晚报》“军界瞭望”栏目、《中国国防报》和《解放军报》网络客户端刊发。侦察二班在训练比武中顽强拼搏和大胆创新的精神得以重新让人了解。

2018年6月底,原侦察二班部分老同志应邀兴致勃勃回到老连队,与新时代侦察连官兵座谈交流。老梁特地带上袖珍日记本、三等功奖状、优胜奖章,与官兵们分享这份荣誉。

2018年9月,为了更好继承发扬老侦察二班的光荣传统,34师合成旅武装侦察连对二班进行重组。通过比体能、比技能、比战术、比射击、比智能等方式,较真对决,层层筛选,将最强精兵充实到二班。据该连薛指导员反映,重组后的二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严格训练,勇创佳绩,在多项军事训练课目考核竞赛中名列前茅,已然成为新时代强军路上逢敌亮剑的胜战尖刀班。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