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旅游资源丰富,南浔古镇小桥流水景色美本报记者郭新洋摄
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脉相通,长三角地区长期以来互为文化发扬地和旅游集散地。但与此同时,长三角文旅一体化也始终存在困难和挑战:比如竞争资源分散、个体较小、集聚效应较差,零零星星古镇不少,旅游旗舰项目却未成型,尤其缺乏规模型、唯一性、独特性的龙头项目;比如文旅融合方面尚缺乏灵活的运营管理机制、专业的管理团队和专门的旅游市场销售人才,连导游人员都还未实现长三角地区统一考试、统一上岗。
中共中央、国务院12月1日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对打造一个整体性的、品牌化的“长三角文旅圈”提出了明确部署:要推动文化旅游合作发展,共筑文化发展高地,共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提前起步 继续深化
早在1992年,长江三角洲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议便已成立,也就是说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旅游合作基础好、起步早。在《纲要》公布之前,推动文化旅游合作发展也早已成为业内共识——
去年在首届长三角文博会举办期间,“长三角红色文化旅游区域联盟”和“长三角文旅产业联盟”先后成立;
今年3月,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与服务采购大会成功举办,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长三角区域化供给模式逐步建立;
5月,《长三角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
8月16日,沪苏浙皖“跟着考古去旅游”精品线路,从上海松江区广富林文化遗址“出发”,线路行程包含有长三角三省一市重要的考古遗址;
9月21日,在上海旅游节长三角文化旅游集市开幕式上,“长三角PASS”旅游年卡正式发布,游客按需购买年卡,可以畅游沪宁杭71个热门景点,方便实惠……
在这些丰厚成果和努力的基础上,此次《纲要》提出——
长三角要深化旅游合作,统筹利用旅游资源,推动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发展;
要依托特色资源,共同打造一批具有高品质的休闲度假旅游区和世界闻名的东方度假胜地;
要联合开展旅游主题推广活动,推出杭黄国际黄金旅游线等精品线路和特色产品;
要依托高铁网络和站点,推出“高铁+景区门票”“高铁+酒店”等快捷旅游线路和产品等;
要整合区域内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互联互通的红色旅游线路等等。
此外,《纲要》还提出——
要继续办好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集中展示推介长三角文化整体形象。
双向融合 打造品牌
可以说,《纲要》的部署已细到“肌理”,关键看三省一市如何行动,继续丰满“血肉”。
首先,“要运用文旅双向关系打开新文旅时代”。上海社科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室副主任曹祎遐认为,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步入新阶段,文旅融合需要利用创新的模式,利用文化与旅游的双向关系,既需用旅游业带动当地特色文化的建立,做到精细化;也需在区域整体的、共同的文化氛围上发展旅游业,开创大型战略布局。
其次,三省一市要为共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作出切实的努力:比如提高长三角旅游目的地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比如对旅游环境的优美性和旅游设施的完备程度,有更高的追求。《纲要》特别提出,“统筹规划建设长江、淮河、大运河和新安江上下游两岸景观,加强环太湖、杭州湾、海洋海岛人文景观协同保护,强化跨界丘陵山地的开发管控和景观协调,加快江南水乡古镇生态文化旅游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发展,加强浙皖闽赣生态旅游协作,共同打造长三角绿色美丽大花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解读说:“可以通过统一规划整合开发,来加强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间协同旅游发展。”她还认为,要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需要一些大型知名品牌的旅游景区在长三角集聚,吸引全球知名品牌的主题公园的入驻,如目前上海的迪士尼,以及下一步将在上海开业的乐高乐园等。将来,更多具有参与性、娱乐性的旅游企业将会进入长三角地区。
首席记者 孙佳音
畅想一体化
以前,吴江的同里、震泽、黎里,青浦的朱家角,昆山的周庄,这些环淀山湖区域的大小古镇散布各地,旅游路线偏向同质化,“古镇游,几乎都走一条老街,坐一日小船,吃一餐家乡饭,旅游纪念品无非是松糕、蹄髈、酱菜、米酒、蓝印花布……”市政协委员马驰这样“抱怨”。将来,当跨区域文旅资源纵深协同开发,当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发展,当江南文化转化成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相信零落的小镇将拧成一股绳,作为一个大“IP”走向世界。
去年,一条串起“名城、名湖、名江、名山”的世界级黄金旅游线——杭昌高铁杭黄段开通运营,极大缩短了南京、上海、杭州至安徽黄山的时间成本。这条高铁沿线共有7个5A级、50多个4A级旅游景区。按照《纲要》的部署,三省一市将联合打造杭黄国际黄金旅游线等精品线路和特色产品。未来,中外游客用一个周末,足以从“人间天堂”杭州腾挪到“人间仙境”黄山,可以赏西湖美景、吃千岛湖鱼头、看浩渺富春江、品质朴古村落、观黄山日出、尝徽菜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