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1日 星期二
书法 你在别人眼里是什么 绝技“退休”记 张总与他的“大年初五”特殊情谊 老家,老家
第20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2019-12-21

张总与他的“大年初五”特殊情谊

□严伟明

《文汇报》原副总编辑张煦棠先生逝世的惊噩传来,令我悲痛万分。在大家的印象里,张总给人留下了难能可贵的鲜明特点,就是“无官气,不世故,无傲气,不趋时”。他生前在任《文汇报》新闻部主任乃至副总编辑时,非常“接地气”,十分重视与工业企业界交朋友,并亲手创建通讯组。其中,彭浦通讯组就由张总对口联系,每月活动一次,包括互通情况、传达新的精神和领导意见以及探讨怎么写好新闻报道等。由此,我与他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1994年张总退休后,当时大家有个约定:每年春节的年初五都会去张总家拜年。从张总家住在虹口区大连西路幸福村的时候开始,到张总家搬到四平路460弄文汇报新造的房子,直到张总自己买的临平北路5弄的住宅,三迁其居,历经20多年,每年春节的年初五这天,我们必去拜年。开初是5位同志。近20年来,由于工作调动和退休,我们来往渐少,但每年春节的年初五这天的拜年照常。其间,日用电机厂退休的缪欣源、彭浦机器厂退休的尤伟泉两位不幸相继去世,而后仍然在大年初五到张总家拜年的就是华通开关厂退休的戴少华、上海机械刀片厂退休的赵伯林和原来在上海起重运输机械厂工作的我共三人。1996年11月,张总70大寿时,原《上海经济报》彭浦通讯组为他做寿。该通讯组人员不少都是原《文汇报》通讯组人员。在张总80大寿时,他用手指着身上穿了10年、前彭浦通讯组赠给他的一件羊毛衬衫说:“这是一件情谊十分珍贵而温馨的礼物。”

我是当年《文汇报》彭浦通讯组里最年轻的通讯员,我的写作生涯就是从那时起步的。1995年3月底,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上海经济报》应聘记者的考试,在200多人中招聘4名记者的“海选”中,我最终以名列前茅的考分进入报社新闻部,并被破格直接当新闻编辑和记者,正式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圆了我儿时的梦。迄今,我写下了300多万字各种体裁的新闻作品。其中,《西气东输竞标烽烟起》《宝钢直面反倾销:胜诉率近九成》《同舟共济渡难关——上海企业急援全国抗非纪实》《丢掉的手帕何时捡起来》等10余篇作品分获华东经济信息报刊好新闻竞赛一等奖、上海新闻奖、“中华环保世纪行”(上海)好新闻一等奖和“上海新闻界抗击非典新闻宣传优秀作品奖”。我本人也荣获“上海新闻界抗击非典新闻宣传优秀记者奖”。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张总的关心是分不开的。

作为媒体人,这些年来,我在张总的指导下,利用业余时间撰写并出版长篇报告文学集、人物传记和散文集,计有《生命开始的地方》《海立:冷暖二十年——一个记者眼中的上海日立》《新华60年——一位记者眼中的上海新华医院》《梦飞蓝天》《剑胆琴心 上下求索 邱蔚六》《东海瀛洲》等。其中,《邱蔚六传》获评“2018中国医界好书”。

每年大年初五到张总家拜年,每当我捎上新著请张总指正时,他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并鼓励我一番,每次都会合影留念。张总在冲印的照片背后,写上充满温馨情谊的话语,然后,他会把塑封后的照片邮寄给我们留作纪念。迄今,我已收藏了张总寄来的厚厚一叠照片。

今年春节年初一上午10点,我按照传统的习惯,想大年初一上午先给张总家里打电话拜年,然后,再确认大年初五拜年事宜。只是这天上午张总家里电话铃响没人接。于是,我打了张总的手机。他声音微弱地说:“我今年春节前患感冒住院了,全身乏力,且肺部感染。今年你们就不要来拜年了。”我问:“您在哪家医院?请告诉我。我们来医院看你。”他说:“你们千万不要来看我。”

张总不肯告诉我在哪家医院,我想,这难不到我。当天下午1点,我约了赵伯林一起,代表正出国的原《上海经济报》总编辑浦祖康赶到市一医院老年科病房向张总拜年和探望,并捎去了我的两本新著。张总的女儿告诉我:“老爸身体比前几天好多了。估计等到一周后,医生和护士节后上班了,就可以出院了。”之后,我们电话和微信联系再三,终无回音。孰料张总竟于日前溘然逝世了!

张总与他的“大年初五”特殊情谊,令人难以忘怀。我深深地记得张总在2016年撰写并获得上海市老寿星征文一等奖《我的节日不寂寞》一文中说:“这份难能可贵令人无比感动的情谊,我是万分珍惜的。这中间凝聚着以往岁月中我们之间交往种种!”是啊,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情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