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虹口今年拆除存量违建近13万平方米 “四年1台”到“一年7台”之变 把加装电梯办成“暖心工程”
第3版:要闻 2019-12-27

把加装电梯办成“暖心工程”

孙绍波画

邵宁

“记者同志,我们都是一群年迈的老人,还有各种病痛在身。外面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小区绿化休闲地带非常吸引我们,但我们是一群‘悬空老人’,每次上楼都是痛苦不堪!”写信的是虹口区的读者孙老先生,这是我一年里收到的他的第二封长信。他说,他们非常想装一部电梯,楼里的居民大多数都同意,就是二楼一户居民“无理由反对”,所以没法启动。

家住徐汇区东安花苑15号的乌先生、王女士已为本楼加装电梯的事奔走了三年多,在意愿征询获本栋楼全体同意、小区三分之二业主同意后,申请了立项,于去年12月进行了规划公示。谁知,因为有小区个别高层居民的反对,规土部门审批被搁置至今。一年来,他们在街道、区规土局之间来回奔走、反映十多次,但依然没有解决。楼内有位96岁的老人有病无法下楼,一直盼望有生之年能乘上电梯,可是,他没有等到电梯,在几个月前去世了。

这些都是我在采访加装电梯工作中了解到的真实故事,而这样的故事在全市不计其数。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有十多双、几十双期盼的眼睛;对他们来说,没有电梯的每一天,都是一种不便,一种煎熬。这也是上周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新政一发布,就引起热烈反响的原因。孙老先生、乌先生、王女士也有了圆梦的希望。

为了更好地解读和落实这一新政,市房管局昨天举办了相关政策业务培训会,培训对象是各区职能部门领导、街镇工作人员,加装电梯工作室负责人,设计施工单位以及第三方的代表。400多个培训名额分配到各区,几乎第一时间就被“秒杀”。培训会上,市房管局城市更新和房屋安全监督处相关负责人徐晓峰介绍,新政的操作细则、配套办法等近期也将出台,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和平稳过渡。此次加装电梯的流程进行了大幅度的简化,与此同时,对涉及居民群众利益、质量、安全相关的,还是要加强过程监管,强化服务指导,确保加装电梯加好、加稳。

对于新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的若干意见》,大家都关注到了门槛降低、补贴增加等新的调整。其实,新政中“含金量”更高的是推进机制,即坚持业主主体、推动业主协商、政府分级负责。关于“政府分级负责”,意见指出:“市房屋管理部门负责加装电梯的统筹协调,会同市相关部门做好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指导工作;市财政、规划资源、民政、建设、市场监管部门分别负责加装电梯的资金补贴、规划管理、社区协商、质量安全监管、电梯安装和使用监管等方面的指导。市电力、燃气、水务、通信等行业管理部门负责指导相关配套管线单位,做好加装电梯项目的电力扩容、管线移位等相关配套服务工作。”

这一段看上去有点枯燥的文字,实质上是新政的精髓所在——对于加装电梯,上海支持力度这么大,那么,各区、各街镇必须承担各自的责任,各职能部门不能再拖延、推诿、扯皮!

当然,在新政的解读和实施中,还要消除一些误区。加装电梯幢的业主意愿征询本楼幢通过比例,由90%放宽到三分之二,不能简单理解为“少数服从多数”。这个“三分之二同意率”是有法律依据,符合《物权法》相关规定的。同时,三分之二以上业主同意了,不等于对其他业主置之不理。对于他们提出的合理诉求和意见,也要作出积极的回应,对于业主的利益进行调处。当然,“无理由反对”则不能成为加装电梯的阻碍。

这其中,街道、居委应主动当好“老娘舅”,搭建协商平台,发挥民间智慧,用绣花功夫做好群众工作。截至今年12月,全市加装电梯立项已有952幢,已完工221幢,这221幢楼就是221个成功案例。而长宁、虹口、静安等区走在各区加装电梯工作的前列,取得了成功经验。能否把这些成功经验、成功案例进行推广复制?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已经连续两年写入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是一件老龄化社会的民生实事,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只要充分协商,兼顾各方,依法合规地推进,一定能办成一桩真正的“暖心工程”。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