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通讯员 顾武记者 江跃中)近日,随着住在临汾路街道临汾小区2号楼、3号楼、6号楼等7个门洞的居民代表相继从静安区规划局负责人手中接过了电子乘梯卡,静安区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加装电梯集中交付小区就此诞生。回望该街道几年前加装第一部电梯,却曾历经4年千辛万苦的努力才得以竣工。
那么,临汾路街道又是如何从电梯加装“个案”,实现“量产”飞跃的呢?
为何等待多时
临汾小区1号楼18户家庭中,60岁以上老人超过80%,其中还有两位90岁以上的老人。像住在6楼的张老伯,每次上医院看病,都要劳烦四个人把自己抬下楼,他一直念叨着:“有电梯就好了。”
2014年底,楼组长张富华看到报纸上介绍沪上某小区成功加装电梯后,在楼组内提出了通过自筹资金加装电梯的建议,得到了众人的赞同,居民们还成立了电梯加装自治管理小组。但一旦真的要加装电梯了,楼组里又出现了反对声。如此反反复复,历经数年都没法开工,楼内个别老人直至去世也未能盼到加装电梯。
就在加装电梯面临停滞的关键时刻,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居民区党组织及时出手相助,他们一方面送自管小组成员外出学习兄弟小区加梯的成功做法,一方面发动楼组内9名党员居民,和社区干部、自管小组成员一起上门做邻里工作。经过数十次动心动情的劝导,居民取得意见一致,1号楼加装电梯也终于在2018年底建成。
缘何迎刃而解
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及时加入,使临汾路街道多层住宅小区加装电梯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难题迎刃而解。按照政策,老公房加装电梯除市区两级财政予以40%费用补贴外,其余60%费用需要居民自筹,这难倒了部分家境困难家庭。兼任临汾路375弄居民区临时党支部书记的街道自治办主任陈黛静,获悉临汾小区内一些居民因家境困难出不起电梯加装费用后,与街道职能部门一起商议多种渠道解决,如将电梯加装中出现的管线改造费用纳入政府美丽家园建设工程之中,从而减轻全楼组居民负担;通过政府补贴、垫付和社会捐赠等方式,解决一些特殊困难人群无力支付分摊费用的窘境。
在街道、居民区各级党组织和小区居民自治管理下,从今年起,临汾路街道加装电梯开始进入“量产”阶段。临汾小区在1号楼电梯启用后,今年初又启动了16台加装电梯立项,其中7台已经竣工并交付使用,2台正在施工之中,另有7台即将开工。此外,街道辖区内闻喜路555弄、汾西路87弄、岭南路100弄等12个居民区加装电梯项目也已启动,至此,今年整个街道辖区已有35个门洞的居民实现了加装电梯愿望,总计有500多名“悬空老人”上下楼不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