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1日 星期三
鱼乐图(中国画) 热情友善的澳门人 醉里谈诗(二十一) 最呒腔调的“扫一扫” 看望袁鹰先生 寻找程十发当年的足迹
第20版:夜光杯 2019-12-27

看望袁鹰先生

简 平

近日,我在北京金台西路人民日报大院看望了95岁高龄的著名作家、报人袁鹰先生。

听说我要去看他,老人非常高兴,早早地就穿上绛红色的外套,坐到书桌前等我。其实,老人现在大多时间都躺在床上,他说一是气力小了,一是先前不慎摔断过腿,所以走路不便。但是,老人精神矍铄,银白的头发下是一双深邃的眼睛。他看着我说,我现在视力、记忆力还是蛮好,脑子一点勿糊涂——这是他用上海话说的。

袁鹰曾在《新民报》《解放日报》等上海的报社工作,1952年奉调北京,担任过《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散文世界》主编。虽然已在北京待了那么长时间,可他对上海始终有一份很深的眷恋。我每次去看他,他总是会问我一些上海的事情,比如哪个地方现在成了什么模样,比如他上海的作家朋友有哪些新著。有一回,他问我,你知道西门路那一带的情况吗?我说现改叫自忠路了,但我很长时间没去过那里了。后来,我才知道,那时,他的夫人吴芸红正在编一部有关1946年中共地下党创办《新少年报》的书稿,而《新少年报》社就设在当年的西门路上。那时候,袁鹰自己也在上海的进步报纸《世界晨报》《联合晚报》当记者、编辑,同时从事文学创作,投身民主进步事业,迎接上海解放,所以,他对上海的“红色遗址”很感兴趣。

这次,我特地给袁鹰带去了上海人民出版社刚刚出版的《石库门里的红色秘密》,这是上海市作家协会编辑的“红色足迹”系列的第一辑,里面写了78处上海革命遗址的故事。他很是兴奋,立

刻戴上老花眼镜看了起来,这本厚达500页的书沉沉的,但他却捧在手里,将整个目录读了一遍,然后对我说,你给了我一份我最想要的礼物,这本书太好了,里面写到的这些地方大都熟悉,让我一下子又回到了上海。他细致地翻到第320页,那是我写的《〈新少年报〉社里的“咪咪姐姐”》,说起来,没有先前袁鹰问我的话,我是不会想到写这篇文章的。那次,我回上海后,先是去了上海市档案馆,查阅了当年的《新少年报》,而后,来到自忠路355号该报旧址,缅怀在白色恐怖之下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出生入死、撒播革命种子的一代志士。当时,这份报纸设有一个栏目“咪咪信箱”,专门回答小读者生活、学习中的各种疑难问题,深受小读者欢迎,而吴芸红正是这个栏目的编辑,小读者称她为“咪咪姐姐”。我告诉袁鹰,如今,该报旧址已被列为上海革命遗址了。他听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连声说好,甚至与我一起朗读了我文章的最后一段:“在《新少年报》社旧址,我的耳旁仿佛响起1948年12月2日第100期《新少年报》在被迫停刊之际刊登的告别信《暂别了,朋友》以及编辑们写给小通讯员们的信:我们不要为离别而悲伤,相信黑暗一定会过去,光明是属于大家的。”

虽然袁鹰腿脚不便,但他很希望能下楼逛逛,所以平时会用助步器在屋里走走,活动活动身子。好在我看到这栋楼房正在安装电梯,等到开通后,家住三楼的老人就可以坐上轮椅,下楼出门去外面转转了。老人说他要争取活到98岁,比他老伴吴芸红多活一岁。我跟他说,你只是腿脚不灵便,其他没有什么大毛病,以您的身体素质和坚强意志,活到百岁没有问题,何况,“红色足迹”系列要出四辑呢,全部书系会有400多个革命遗址故事,涵盖中共建设、武装斗争、思想文化运动、工农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隐蔽战线斗争等各个领域,将在中共建党100周年前出齐,以使人们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光荣与传奇。老人对我提出一个请求,一定要把每一辑“红色足迹”都给到他,他说他会从中唤起自己对上海的更多记忆,我立刻答应了他。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