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最温暖的事——和你一起读书
第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2019-12-29
带着留恋告别 带着憧憬迎接

最温暖的事——和你一起读书

◆英格丽

辞旧迎新之际,我们时常盘点,计划。一位朋友年初计划读100本书,做到了,方式是浏览、精读、个别书多次读,她总结:丰盈。

2019年,新出版的好书很多。本刊从中选取十本,孙犁读书文章结集,张抗抗散文新集,格非小说新作,波伏瓦记录萨特最后十年,国内名人掌故,新时代逐梦人,中国家庭结构调查,伦理小说,中洲艺术素描……新年来临,我们相约:一起读书!

《野味读书》 爱书人孙犁说书

孙犁是小说大家、散文大家,也是著名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创立者。此外,他也是一位“一生与书结下不解之缘”的爱书人。《野味读书》就是孙犁的读书文章结集。书中既有孙犁自述的读书经过,也有他的读书笔记,以及对文学作品及其作者(古代多列入集部)的评论。此外,作为爱书人的孙犁,也在多篇文章中叙述了自己买书、得书、藏书等方面的心得。(上海文艺出版社)

《南方》《北方》 张抗抗审视写作本源与变化

《南方》《北方》是张抗抗回忆早年生活的散文新作集,“借此回望,审视自己写作的本源与变化”,也让读者看到地域文化对作家写作的影响。

两部散文都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用毕生不忘往昔、不忘故乡、不忘亲人师友的一支笔写出了感人的热爱。《南方》着重书写名山胜水、湖畔风光、小镇风物,温婉动人。《北方》更厚重深沉,有更多突如其来的冲击与仓皇,以及曲折、复杂、深刻的心理叙写,真切朴实,生动鲜活,豪爽不失细腻。所有散文都是作家以自己的风格和本色去写,清淡朴实,温和宽厚,纯净隽永。(浙江文艺出版社)

《月落荒寺》 格非新作让小说重回神秘

格非新作《月落荒寺》曾发表于《收获》,引发读者众多期待。书名来自德彪西名曲,以一段充满谜团和遗憾的男女情事为主线。典雅蕴藉的笔触,勾勒出大都会知识分子不安迷惘的众生相。

早年以先锋叙事闻名的格非,又一次以娴熟的文字,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看似一段情事、其实寓意更其深远的故事。华美的古典诗词穿插其中,营造出间离效果,是近年来长篇小说中难得的艺术佳构,也是作家躬身向内从最熟悉的人群和生活中寻找突破口的再出发。(人民文学出版社)

《乌金的牙齿》 魔幻与日常交织的藏地书写

《乌金的牙齿》是万玛才旦全新短篇小说集,包含十三个故事。在日常即魔幻的藏地之上,穿行着色彩斑澜的各种人物,有嗜酒如命的酒鬼,恭敬虔诚的喇嘛,还有讳莫如深的屠夫与上师,执着于寻找自我身份的牧羊少年,站着瞌睡的少女……他们在执拗中生出孤独,在欲望里产生失落。无论是在传统与现代的边界摇摆,还是在真实与梦境中寻觅,万玛才旦总能用他独特的笔调,使他的人物故事在平常中幻化出奇异的光彩。

万玛才旦绝非要以一种猎奇的视角向读者展示藏区的神秘与丰富;相反,他并不强调这些故事背景的特殊,他只写他所见所闻的日常景观……他笔下的西藏日常而真实,又带有些许魔幻的色彩。对这片土地,他从来不刻意地渲染和煽情,他更喜欢用一种幽默的笔调写藏族人的生活,写他们的欢乐和忧愁。(大方|中信)

《我们都是追梦人》 以梦为马,逐梦前行

这本书汇集了35位被中宣部表扬的“追梦人”的故事,全部由本人亲述。他们有的是国家级工程的总工程师,有的是贡献卓越的科学家,有的是从零开始一路奋斗的企业家,有的是脱贫致富带头人,有的是身为残疾人但带领残疾人就业的创业者,有的是为了梦想留在乡村的大学生,有的是用自己一辈子开渠引水的村干部,有的是业务精湛技艺高超的医护人员……

全书紧扣“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主题。35位“追梦人”来自各行各业,代表中国梦的振兴与发展。本书紧扣时代,贴近生活,励志积极,借文字传达以梦为马、逐梦前行,用奋斗定义人生价值的中华儿女的精神气质。 (江苏文艺出版社)

《掌故》 可信有趣的“不可替代”回忆

2016年《掌故》出版了第一集,今年第五集面世。本集作者中,刘衍文先生今年恰好百岁,刘永翔先生也刚刚荣休,他们父子二人以《交游漫忆》《学林闻见录》联手加盟《掌故》可谓一桩美谈。丘光明亲历并完整记述了动荡年月后召开的“度量衡”学术会议,真实地还原出特殊时期的历史氛围,她的回忆不可替代。与之类似的是胡桂林对中国画研究院(今中国国家画院)的前身中国画创作组的回忆。该组的成立与度量衡会议召开的时间接近,堪称美术界的复苏之始。

“更能消几番风雨;最可惜一片江山”,梁启超这副著名的集联一经胡文辉考掘,展示出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文人丰富的心灵世界。朱季海不喜欢别人写他,王学雷也承认“季海先生是我们难于理解的”,然而由其平实写来,仍然可信而有趣。本集可圈可点之作尚多,如郑重以叶恭绰为例写文人逼债之法,范旭仑揭出钱锺书老于世故的一面,俱关注人事之明晦。《掌故》的魅力,大约离不开这样的“知人论世”。本集封面照片为儒学大师马一浮与蒋国榜在杭州小万柳堂旧址合影。 (中华书局)

《告别的仪式》 波伏瓦记录萨特最后十年

《告别的仪式》是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瓦记录下的让-保罗·萨特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以白描的手法近距离地刻画了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萨特晚年的日常生活,他为之奋斗到最后一刻的事业,以及他面对痛苦、疾病和死亡的态度。

“事实上我没有死,能吃能喝。然而作品已经写完,在这个意义上,我死了……”日益炽长的焦虑情绪折磨着萨特。一个终身践行存在主义的思想先驱如何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作为最接近萨特,也是对他最重要的女性,波伏瓦依据自己一直以来坚持写的日记,以及从朋友的笔录和口述中收集的各种材料,详细记录了萨特最后十年的生活,罕见地展现了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萨特。

书中还附有波伏瓦与萨特的长篇对谈,萨特借此机会回顾了自己的家庭、童年和求学经历,并且梳理了对文学、哲学、阅读、写作、音乐、绘画、平等、金钱、时间、自由、生命等诸多主题的思考。

西蒙娜·德·波伏瓦1949年出版《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上海译文出版社)

《中洲旅人:从袋底洞到魔多》 丰富素描带你穿越中洲

让备受赞誉的托尔金艺术家约翰·豪带你穿越中洲,从袋底洞到魔多……在这本充满丰富插图的素描集中,你将看到前所未见的中洲艺术、奇闻轶事和冥想沉思。

中洲早已被探索、绘制成地图,比尔博和弗罗多的旅程也被细致标绘,尽管如此,它仍然可说是一片荒原。即使到今天,未经之地也远远超过了托尔金在他的著作中曾带我们走过的。中洲旅人约翰·豪展示了托尔金中洲的徒步漫游,不仅目睹了他故事的中心,而且还欣赏了那些刚好在山后或地平线以外的地方。托尔金书中的事件被一一检视:魔戒大战时已成传说的不同时代的战争,失落的王国和古代神话,以及那些仅仅暗示的地方:遥远北方的王国和海洋以外的土地。(上海人民出版社)

《谁在你家》 如何在中国式家庭良性互动

《谁在你家:中国“个体家庭”的选择》一书中呈现了各种真实个案,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线索和一些值得思考的总结。比如作者认为,理想的家庭结构是“两扇门,一碗汤”;双职工家庭需要第二个“妻子”,这时有些老人就充当了这一角色。作者针对当下很多家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比如和父母共同居住的已婚独生子女对配偶父母的孝道困境,嫁娶与经济地位决定的第三代姓氏问题等。

各种家庭故事背后涉及的重要问题是,这是谁的家,到底该听谁的?作者认为,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首先了解个体家庭的结构和认同,把家庭成员的权责利理清楚,才能做好分工,让1+1≧2,让家庭成为休息的港湾,成为每个人的能量站。 (上海三联出版社)

《女儿的选择》 与父母和解,与过去的自己和解

这是一部深刻探讨中国式亲情和原生家庭代际关系的长篇家庭伦理小说。三个从外省来北京闯荡的女儿,各自打拼奋斗,结婚生子,于是引出三个从外省来北京看女儿同时帮女儿带孩子的妈妈,引出三个女儿的丈夫,三个妈妈的丈夫,引出六个家庭内部的冲突与和解,悲欢与离合,相爱与“相杀”。

天下家庭,各有各的温情,各有各的矛盾,各有各的悲剧,也各有各的幸福。妈妈们都是上一代人里的女中豪杰,拳打工作,脚踢家务,含辛茹苦培养女儿成才。长大后也当了妈妈的女儿却越走越远,与妈妈互不理解,冲突不断,或者暗自隐忍,或者激烈爆发,有时剑拔弩张,有时抱头痛哭,所有的冲突其实都来自两代女人对女性身份的不同体认。

家和万事兴,这一个和字,要用多少人的包容、成长、忍耐、付出来换取。但我们穷其一生,所追求的不就是能够享受到天伦之乐这样至为平凡但也至高至大的幸福吗? (中信出版社)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